别叫我奶奶,请叫我薛敏修同学
01
“别叫我奶奶,请叫我薛敏修同学!我要读大学。”
薛敏修出生于1936年。
1954年8月,她从哈尔滨卫生学校毕业后(中专),在西安临潼疗养院工作。
1957年8月她被西北大学录取,因工作原因,她没能顺利去读大学。
但这并没有阻止薛敏修,继续学习的步伐。
1958年薛敏修回到天津,1959年她再次参加高考,遗憾的是她并未被录取。
此时已经25岁的薛敏修,超出了高考限制年龄。
她再也与大学无缘,心中的大学梦也从此被搁置。
直到2001年,教育部规定取消高考年龄限制。
薛敏修心中尘封多年的大学梦,才再一次被打开。
此时的薛敏修已经年过七旬,本应该到了颐养天年的年纪,可是她还是决定拾起曾经搁置的梦想:我要读大学!
她听说上大学都得会使用计算机,于是薛敏修开始学习计算机。
当时计算机还不够普及,即使是年轻人使用计算机,也得琢磨好一阵子,更何况是一位七旬老人?
▲图片来源:中新网
但是薛敏修并不畏惧困难,不懂的地方她就向他人请教或者查阅书籍,不懂的地方就做好笔记。
她就像个“孩子”一样,总有无数个为什么,就像一块海绵,每天汲取知识,从不满足。
为了让自己的计算机专业知识能够用于实践,薛敏修还报名了广播电视大学的“电子商务”大专的学习课程。
2013年薛敏修从中央广播电视大学电子商务专业毕业获得大专学位。
读完专科后,薛敏修并不满足。
她开始考虑读本科,但是由于自己身体的原因,她不能出远门。
正当她一筹莫展的时候,她了解到现代远程教育学习方式。
这种学习方式对上课时间任何地点没有要求,对年龄也没有限制,这让薛敏修重新燃起了求学的信心。
▲图片来源:中新网
2014 年春,天津大学网络教育学院院报名处,走进来一位头花斑白的老奶奶。
工作人员以为是奶奶替孙子报名的,工作人员刚准备说“奶奶,您……”
就被已经77岁的薛敏修打断了:“请叫我薛敏修同学,我是来报名学习的。”
从此,薛敏修就像“入了魔”一样。
每天早上5点起床,打开电脑学习几个小时后,再洗漱、吃早餐......
白天薛敏修白天也不出门,就宅在家里学习。
她“不欢迎”别人去她家里,因为她怕别人打扰她学习。
家里的电视机也已经几年没打开了,因为薛敏修觉得看电视耽误学习。
每次学习时,薛敏修都力求做到最好。
在网上做题时,薛敏修不拿到100分“决不罢休”。
有一次薛敏修为了做对一道题,她做了 70 多次,薛敏修对自己的老师十分恭敬。
虽然薛敏修的年龄比老师还大,但是每次她去学习中心向老师请教时,她都坚持站在一旁听老师指导。
在努力修满学分、完成学业的同时,薛敏修还十分注重个人兴趣发展,摄影、滑冰、游泳、骑车、田径样样精通。
▲薛敏修学习期间所获荣誉证书
除此之外,薛敏修还会五门语言:中文、英语、法语、俄语、拉丁语。
因为一直在自学计算机,薛敏修还会制作Excel表格,甚至还会使用photoshop修图。
▲薛敏修笔记
年过七旬上大学,成功实现自己的大学梦,表面风光的薛敏修的求学之路,其实走得并不顺利。
尽管薛敏修学习非常认真,但她在学习过程中,还是遇到了许多困难,甚至几次面临“被劝退”的境地。
刚上学时,因为薛敏修基础差、记性不好,教数据库基础的老师直言劝她退学,让她去上老年大学。
在学高等数学时,她害怕老师再次劝她退学。
即便听不懂老师在讲什么,她也只能硬着头皮去学。
听不懂的地方,再私下向老师请教。
基础不好、底子不牢,薛敏修就用时间去弥补。
别人只要花几分钟就能听懂的知识,她可能需要花几个小时甚至几天才能弄懂。
即使如此,一个学期下来,5门课程,薛敏修仍有2门课程不及格。
薛敏修对此却十分淡然,“考不过就补考呗,反正我不带‘小条’。”功夫不负有心人。
2017年12月份,薛敏修终于顺利地通过了教育部网络教育统考的“计算机”课程。
而这门考试她已经“重考”了六次“只要让我去考,我就一直考下去。”
因为学习努力,薛敏修获得了 2014~2015 年度天津大学“现代远程教育学习之星”。
2018年1月20日,薛敏修顺利地拿到了天津大学电子商务专业本科证书。
时隔62年,薛敏修终于实现了自己的大学梦。
02▼
一边拿锄头,一边拿画笔。
农村妇女48岁学画,仅两年的时间,她的画作就在联合国展出。
郭丽华1964年,出生于哈尔滨宾县经建乡。
因为家里穷,郭丽华不到三年级就辍学了。
从那以后,郭丽华就忙着帮家里张罗,经常下田干农活。
结婚、生育、种地、操持家务……
和每个农妇一样,48岁之前的她过着平淡的生活。
2012年,郭丽华的命运发生了转折。
那一年,郭丽华的小儿子上高中,她在学校陪读。
儿子想通过美术特长考大学,但老师没有建议她儿子走这条路。
但是画具已经买好了,闲置在家里没用,郭丽华觉得有些可惜。
于是她拿起画笔,来画画她眼中的农村生活。
虽然郭丽华没有接受过专业的绘画训练,但是她仍然乐在其中。
她越画越“上瘾”,越画越起劲,为了让自己在绘画方面更加专业,她还特意去县城的文化馆拜师。
有了老师的指导,郭丽华学画的热情更加高涨,只要有空闲的时间她就画画。
铲地、插秧、抱柴火、点灶台,这些脑海里的农村画面,她都将它呈现在自己的画里。
但是她的行为,却遭到了丈夫的强烈反对。
“都四十好几的人了,画那些有啥用?家里供两个孩子上学,你还要钱学画画,咱家还得供仨学生啊?”
连街坊邻居也都提出质疑,说郭丽华不务正业,耽误工夫。
不好好给儿子陪读,还在那里瞎忙活。
家里不支持,街坊邻居也说闲话,经济不允许,郭丽华作画的热情跌入谷底。
可正当郭丽华心灰意冷,想要放弃时事情又突然有了转机:为了鼓励郭丽华作画,乡政府每年给她2000元的补贴。
有了乡政府的雪中送炭,郭丽华又重新燃起了作画的热情。
从此以后,她开始更加努力地向老师学习。
在生活中认真观察,在绘画时也更加细致、严谨。
很快,郭丽华的付出就获得了回报。
2013年11月,她第一次参加黑龙江省第二届农民画双年展,郭丽华创作的作品《收玉米》获金奖。
2014年5月郭丽华创作的《收玉米》参加了在联合国总部举办的“世界情中国梦”——中国农民画精品展。
▲郭丽华作品《收玉米》
同年9月,郭丽华的另外两幅作品《丰收的喜悦》和《送戏下乡》获江西万安全国农民画展优秀奖并被永久收藏。
2015年12月,黑龙江省第三届农民画双年展上,郭丽华的作品《五谷丰登》获金奖。
2015年11月,第三届秀州中国廉政农民画创作大赛,郭丽华的作品《官民情》和《清正廉明》被大赛收藏。
郭丽华的画似乎有一种魔力,看着郭丽华的画,你仿佛能体会到中国劳动人民丰收的喜悦与节日团圆的幸福。
她将每一个中国人民尘封已久的儿时回忆慢慢唤醒。
2018年郭丽华的20幅农民画被黑龙江美术馆收藏。
同年,她的十二幅作品被印到了美国、法国、荷兰、比利时四国的邮票上。
我们常常会听到这样的抱怨
现在年纪大了,不想动了;
现在年纪大了,没有激情了;
现在年纪大了,世界留给年轻人吧;
现在年纪大了,做事情都力不从心了;
而薛敏修在81岁时还在上大学。
费金菊在90岁时还在写诗:“人生一辈子,生老病死是无法避免的,但是在这一生的有限的时间里我们却可以开发出无限的可能性。‘’
永远不要说自己老了,如果心老了,那就真的老了!
来源:今日头条——光明网
勵志
:P:P:P:P:P:P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