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說守規矩的人一起,永遠最安全
规矩是什么?规矩是一种标准,是一份守则。
人若没有规矩,便容易步入歧途,家若没有规矩,便容易四分五裂,国家若没有规矩,便容易发生混乱。
故而圣人常说:“无规矩不成方圆。”
做人离不开规矩,交友也离不开规矩,和守规矩的在一起,才能守得住人生。
01
守规矩的人,知分寸
《中庸》里说道:“君子素其位而行,不愿乎其外。”
意思是,君子安于现在所处的地位去做应做的事,不生非分之想。告诫我们说话做事要有分寸感,不要超越界限。
三国时期,谋士能人众多,许攸就是其中的佼佼者之一。
他为曹操出谋划策,官渡之战,以弱胜强,曹操大破袁绍。
之后他又献计,乘胜追击,帮助曹操平定冀州。
彼时,他已然是曹操身边的大红人,曹操更是奉他为座上宾。
奈何,人得意久了,就容易飘飘然,失了分寸。
许攸自恃功高,屡次轻慢曹操,有次他甚至当着众人的面直呼曹操小名说:
“阿满,你要是没有我,又怎能拿得下冀州,你说是不是如此。”
曹操听后微笑道:“你说的对。”
许攸甚是得意,只是他没想到这一次次的逾矩,早已为他日后埋下杀身之祸。
果然没过多久,曹操就把他给杀了。
朱舜水说:“满盈者,不损何为?慎之!慎之!”
成败兴衰,做人的分寸感,有时就是人生转折的关键。
做人,知分寸,懂进退,才能洞察人心,审时度势,从容周旋于来往人群之中。
02
守规矩的人,严自律
孔子曰:“七十而从心,不逾矩。”
人哪怕到了一个可以随心所欲的年纪,也是在内心不逾越规矩的情况之下做事。
一个守规矩的人,懂得严于律己,用个人来控制自己的行为举止。
中国著名教育家张伯苓先生,在任南开大学校长期间,看到有一位学生的手指发黄,便对这个人说:
“吸烟对青年人的身体有害,你看,你把手指都熏得那么黄,你应该早点戒掉它。”
这位学生不听劝,反而对他讥讽道:“您不也在吸烟吗?怎么能说我呢?”
张伯苓听后,当下将自己所存的烟全部拿出来,当众销毁,并对众人说自己再不吸烟。
身体力行,以身作则,张伯苓先生守住了这份规矩,之后,果然再未抽过烟。
而这样强有力的自我约束之感,来源于他的自律。
古希腊哲学家柏拉图曾说:自制是一种秩序,一种对快乐和欲望的控制。
一个守规矩的人,克己修身,他们能通过强大的自律,来约束自身。
同时他们往往不会因为欲望,而被左右自身。
这样的人,有原则有底线,具有高品质,和优秀的人格。
所以我们常说守规矩,是一个人最大的自律,和最好的品格。
03
守规矩的人,懂敬畏
《菜根谭》有言:“自天子以至于庶人,未有无所畏惧而不亡者也。”
对天道敬畏,才能顺势而为;对人道敬畏,才能立根固本;对地道敬畏,才能厚德载物;对生命敬畏,才能活得自在。
前不久,《今日说法》栏目中报道过这样一个人。
他叫詹恩贵,进过三次监狱,还是《今日说法》节目开播二十年来唯一一个两次露脸的男人。
2006年,他因盗窃被判刑5年。狱中表现良好,获得了减刑的机会,于2009年出狱。
2011年,又因挪用公款再次入狱,但同样因为表现良好,他提前两年出狱。
2019年2月出狱后的他,又在几个月后,应聘为一家公司的财务总监。并以出色的业务能力,获得了领导赏识。
如果没有接下来的事情,他的前途一定一片光明。
2020年1月24日,他将公司1900万的资金提前转入注册好的皮包公司名下,并派人花了9天时间,将这笔钱取出。
相较于前两次的失败,这次他的谋划,可谓是沉谋研虑,为了跑路方便,他提前将人民币换成了美元和港币。
可惜终究奇差一招,他准备跑路时,遇到疫情爆发,无法出境,最后还是被警方逮捕。
更令人咂舌的是,他仅有初中学历。
只是坐牢期间,他大部分时间都用来学习,出狱后更是将很多时间用在考取证书和听讲座上面。
高智商,高情商,出色的能力,和优秀的个人魅力。
可惜,全都没有用在正道之上,总想富贵险中求,游走在法律的危险边缘,最终也是自作自受。
晚清重臣曾国藩在给曾纪泽的家书中写道:“敬则无骄气,无懈怠之气。”
一个人只有心存敬畏,才能有谨慎的态度。
才能在复杂的人世中,保持一个清净平和的心,而不会因为周围环境的浮躁,而被其扰乱。
心怀敬畏,行有所止,这也是一个人最基本的修养。
《吕氏春秋》有言:欲知平直,则必准绳;欲知方圆,则必规矩。
要知道事物是否平直,一定要依靠水准墨线来检测,要想知道事物是否方圆,一定要借助圆规矩尺来测量。
做人亦是如此,凡是要遵循一定的规矩和守则。
与守规矩的人在一起,能时时警醒自己。与守规矩的人一起做事,是安心,也是一种修行。
可是不守规矩的人才过得好,至少我身边是这样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