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外新闻 发表于 2022-4-9 14:14:52

英国:感染人数创新高,经济复苏无望

从三月中旬开始,英国政府解除全国性的防疫措施,开启了所谓的“与病毒共存”的“躺平”模式。不过,随之而来的是创记录的病毒感染人数,以及对医疗体系、企业运营和宏观经济造成的巨大压力。

https://p26.toutiaoimg.com/origin/tos-cn-i-tjoges91tu/T2OzsakHRx9zi2?/1.jpg英国街头资料图 新华社发新冠感染人数创新记录
据英国统计署最新发布的数据,英国4月6日感染新冠病毒的人数达到490万人,创下历史新高。同时,英国的死亡病例累计达到16.9万人。

据英国统计署的数据,苏格兰地区的感染人数则创下新记录。依据在苏格兰随机抽取的家庭调查信息,该地区有9%的人在3月20日所在一周里感染了新冠病毒,接近1:11的比例。这个数据是从2020年10月在苏格兰开始统计以来的最高记录。

这一数据在英格兰和威尔士也在增加。每16个英格兰人中有一个人在一周内感染了新冠病毒,而此前一周的比例是1:20,即从264.32万上升至348.57万。到了3月26日一周里,感染人数则增至490万。

此外,英国统计署的数据表明,截至3月25日的七天里,新冠死亡病例为780例如,较前一周增长14%。

报道援引多位专业人士的话指出,英国感染人数近期大幅增加的情况是多种原因促成的。这其中包括英国政府解除全国性防疫措施的“躺平”政策。英国一家医护机构的负责人约翰·普蒂斯(John Puntis)撰文称,英国政府的“鸵鸟政府”造成了新冠死亡病例持续上升——截至2022年3月初,英国新冠死亡病例累积达到19万例。

医疗体系“不堪一击”

英国政府最新的数据表明,英国新冠患者住院人数从此前一周的1.94万人增加到2.03万人,占到住院患者的四成多。

英国各地的公众医疗系统近日纷纷发布公告,恳请新冠阳性患者家属将患者带回家,原因是它们处在巨大的医疗压力,医护人员紧缺以及病例大幅增加所形成 “完美风暴”之中。英格兰各地的医院和救护车均处于巨大压力之下,而各公共医疗机构收治了数以百万计的重症病例。

英国公共医疗服务系统联合会的政策研究主任Layla McCay指出,当前的形势非常严峻,整个公共医疗体正处于“崩溃”状况。医护人员处理医治以及应对紧急状况的能力“不堪一击”的状态。

https://p3.toutiaoimg.com/origin/tos-cn-i-tjoges91tu/T2OzsbOGv8SIhP?/1.jpg英国伦敦资料图 新华社发高感染人数拖累经济复苏
在英国政府解除全国性的防疫措施之后,尤其是不再提供免费的核酸检测之后,英国经济面临着成本极速上升和诸多不确定性的状况。

英国四月初的新冠感染人数创历史新高,很多办公场所出现员工因感染新冠而请假在家办工的情况。一些工会组织呼吁企业主承担员工的核酸检测费用,避免出现员工复工不足的情况。

德意志银行英国首席经济学者Sanjay Rajar在一份报告中表示,供应链瓶颈现象重现,高通胀压力加强以及国内外不确定性增强等种种迹象显示,英国经济正在走向衰退。与此同时,英国创记录的新冠感染人数势必拖延经济恢复。

在所有的防疫措施全部解除之后,病毒感染造成企业复工人员不足,对经济的影响则会在未来几个月内显现。德意志银行预测,英国经济二季度增长率会萎缩2%。 英国卫生部官员指出,在2021-2022年财政预算中,用于核酸检测、行程轨迹以及隔离的支出预算达到157亿多英磅。

来源:京报网

简言简语 发表于 2022-4-9 14:30:16

很奇怪
天天担心欧美人
怎么不关心一下本国人

GSCCP 发表于 2022-4-9 15:15:33

天天操心歪国人,看一下自家后院吧

laopiao8888 发表于 2022-4-9 22:44:42

各国移民签证 发表于 2022-4-9 16:39:39

霞光普照 发表于 2022-4-9 14:18:09

数据呢

维修发电机李 发表于 2022-4-9 14:27:14

去问英国

kato 发表于 2022-4-9 14:28:47

去年英国GDP 7.2%

鯱鲸 发表于 2022-4-9 14:51:57

别总盯着别人啊,
自己国家不也一样?医院同样拒收病人(上海不收国产病人,却大动干戈保卫洋丁),
至于经济好不好自己没点数?

橘红色的火焰 发表于 2022-4-9 14:56:56

:):):):)

吃米饭不吐骨头 发表于 2022-4-9 15:04:24

几百万?没关系才死几百人

James_Mao 发表于 2022-4-9 16:21:34

{:6_164:}{:6_164:}{:6_164:}{:6_164:}
页: [1] 2 3
查看完整版本: 英国:感染人数创新高,经济复苏无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