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泼天的富贵”,遭遇特朗普中途“打劫”:谁是下拨赚钱人?
(在美国宣布将于8月1日起对柬埔寨商品征收36%关税后,柬埔寨副总理兼发展理事会第一副主席孙展拓表示,柬埔寨将继续与美国进行谈判,以期争取更低的关税税率)记者:Miles
柬埔寨的经济特区和工业园区曾经坐拥“泼天的富贵”,如今却遭遇美国总统特朗普加征36%关税的半途“打劫。”
三个月前,柬埔寨的工业园还是一片热火朝天的景象。一位业内人士形容当时的投资氛围“非常热闹,而不是一般的热闹“——几乎每天都有多批外商考察园区。
他带着两位客商考察了一块总计15万平方米的土地,对方当场决定入驻。按照协议通常只需支付30%的订金,但这两位客商为了抢占先机,直接支付了60%的款项。
在美国对柬埔寨征收关税前,好几个地方都进行工业园的开园仪式。甚至有在柬埔寨的投资者说,柬埔寨迎来了“泼天的富贵。”
这样的胆量和投入,折射出当时柬埔寨工业园所享受的巨大红利。然而短短数月后,这份“泼天的富贵”急转直下——美国特朗普政府的一纸关税令,正让这些工业园仿佛坐上急速下坠的“过山车。”
出口美国企业订单即将耗尽
7月初,美国宣布将于2025年8月1日起对柬埔寨输美的所有商品征收36%的惩罚性关税(此前一度要征收高达49%的关税,后经谈判下调)。这一决定令在柬埔寨的中资企业无奈。
特朗普声称,此举是为消除两国长期不平衡的贸易逆差。据柬埔寨海关总署的最新统计数据,2024年柬埔寨与美国的双边贸易总额达到101.8亿美元。其中,柬埔寨对美国的出口额为99亿美元。而美国对柬埔寨的出口额仅为2.6414亿美元。长期以来,柬埔寨向美国出口的均以服装、旅行用品和鞋类为主,占据柬埔寨出口总额的约三分之一以上。
特朗普政府祭出的36%关税,几乎等于直接向柬埔寨出口经济的命脉开刀。
(2024年柬埔寨与美国的双边贸易总额达到101.8亿美元。其中,柬埔寨对美国的出口额为99亿美元。而美国对柬埔寨的出口额仅为2.6414亿美元)
关税冲击旋即传导至柬埔寨的出口型轻工业。一项最新调查显示,柬埔寨境内203家服装、鞋类和旅行用品工厂中,将近一半在未来三个月后面临运营的不确定性。其中有15%的工厂目前没有任何新订单或订单仅能维持几周,正处于订单即将耗尽的困境。
柬埔寨劳工联盟主席指出,若关税谈判最终未果,部分工厂可能被迫关闭或将生产转移至其他国家,工人将首当其冲受到冲击。”调查还发现,超过四分之一的受访工厂称买家已经要求降低2025年的订单价格,以将潜在的新关税成本转嫁给供应商。
可见,美国客户的观望与压价,令柬埔寨纺织业雪上加霜。
目前全国已有约15%的服装工厂陷入生产运营的不确定状态,甚至可能面临关闭风险。对于一个以服装业为支柱、拥有八九十万纺织工人的国家而言,这无异于一次严重的震荡。
在订单急冻、工厂减产的阴影下,柬埔寨各地的工业园区也感受到了阵阵寒意。因为很多均集中在园区。然而,不同类型的园区受到的冲击程度不尽相同,展现出迥异的应对策略与命运轨迹。
工业园迎来寒冬谁是未来赚钱人?
作为柬埔寨本土知名的工业园区之一,加华工业园原本在近年承接了比较客观的外来制造业投资,业务涵盖纺织服装以及部分原材料加工。不过,其总经理对此轮关税风波保持着谨慎乐观。他指出,36%的关税或许并非最终定局,美方将措施推迟至8月1日实施,并表示若柬方取消贸易壁垒、扩大市场开放,美方可“考虑重新调整税率。”
这表明谈判之门并未完全关死,一切取决于柬埔寨政府接下来的应对。他透露,柬埔寨政府此前曾通知业界已与美方达成初步协议,但如今公布的细则出入较大,仍需观望政府接下来的表态和调整措施。
如果关税在8月如期按36%执行,柬埔寨的工业园区将何去何从?
(工业园工人下班场景,而且柬埔寨优越的营商环境、低廉的人力和土地成本仍具有吸引力)
加华工业园总经理承认,届时柬埔寨相较东南亚其他国家将不再享有关税优势,落户企业除了观望别无他法。然而他强调,柬埔寨优越的营商环境、低廉的人力和土地成本仍是吸引力,园区方面正与客户和品牌方密切沟通,评估调整空间。
目前已落地的厂商虽受到冲击,但短期内大多选择继续坚守,并未出现强烈的撤资反应。更何况,从最初几乎全球最高的49%关税降至36%,情况已非最坏——东南亚那些被征20%~25%关税的国家,土地、租金、人工等成本普遍比柬埔寨高出许多。
他透露,不少企业本就有多元化布局,在中国国内也保留了部分产能,此次关税对这些企业的影响反而不算致命,因此业界反应相对理性温和。
面向未来,加华工业园也在主动调整招商战略。“接下来准备出海的客户,预计还会观望一段时间,”这位负责人说,美国关税即使再谈判降低,也不可能低于20%,最多也只是和越南持平。“所以东南亚当中,越南的优势会更明显。不过,在综合考虑各方面成本后,仍有理性的客户会坚定选择柬埔寨。”
他判断,关税新政将明显放缓近期层出不穷的新园区开发热潮。许多由商会或私人新成立的产业园项目,本想趁着制造业外迁东南亚的大潮分一杯羹,如今由于关税前景不稳,推进速度将大受影响。
相比之下,作为本地头部企业开发的园区,加华工业园资金雄厚、品牌效应强,已入驻企业的建设进度依然有序推进。
(一项最新调查显示,柬埔寨境内203家服装、鞋类和旅行用品工厂中,将近一半在未来三个月后面临运营的不确定性)
一些不受美国市场影响的项目反而成为新的增长点——“一个工业园,招商也只能多样化,”他补充道。“我们近期接触的入园客户更多元了,例如有意在柬埔寨做大做强的本地饮料企业等。这些销售本地市场的项目不受关税影响。”
据介绍,加华工业园内已有宝钢、海大饲料、食品加工等企业落户,它们生产的产品主要面向柬埔寨本地市场。这种从依赖出口到开拓内销的转变,正是园区在危机中自救的一种方式。
与加华工业园注重出口与内销并举不同,另一家园区——泰文隆工业园从一开始走的就是另一路线。泰文隆工业园区总裁邓祥云多次向记者强调,其经济特区的战略定位十分清晰:园区以资源型建材工业为主体,是一个以建材工业为核心的综合性经济特区。
“建材工业是最基础的工业,而且是区域性工业,”邓祥云解释说,“我们的建材产品主要满足柬埔寨国内和周边东盟国家市场需求,很少出口到欧美,尤其几乎不可能出口美国。所以,美国的关税对建材企业的影响不大,这是显而易见的。”
在他看来,泰文隆园区定位正是承接了许多中国过剩的建材产能转移。“我们主要作为一个平台来接受中国高耗能的过剩产能向东南亚转移。”在他眼中,柬埔寨作为大国产能后备转移地,仍有充裕空间。只要中国国内的产业升级和产能输出趋势不改,这类偏重本地和区域市场的工业园在柬埔寨依然大有可为。
至于那些原本就以出口加工为导向、定位尚不明晰的工业园,邓祥云坦言目前恐怕日子不好过。“如果只是单纯搞来料加工、主要出口美国的企业,现在肯定拿不定主意,在观望中,而且会受到比较大的冲击。”他说。
(泰文隆工业园区战略定位十分清晰:以资源型建材工业为主体的综合性经济特区)
邓祥云相信,在普遍零关税时代结束后,各国只能相对比较谁更有综合优势。如今的形势将促使工业园各寻出路:要么提升定位,发展本地型产业,要么就只能承受冲击甚至被淘汰。这场关税风暴,正在无情地加速园区格局的分化。
柬单网记者尝试联系几家工业园区负责人,对方由于美国关税的冲击下,已然心烦意乱。无心接受采访。
同样选择“另辟蹊径”的还有公卜盛腊经济特区。董事长王丽萍则说,她对此次美国关税新政几乎淡然处之。“对于我们这个经济特区来说,暂时没有影响,不用在意,”她说,“美国经常朝三暮四,我早已习以为常,所以问题不大。”
王丽萍所领导的园区主营重工业项目,将来产品主要在柬埔寨本地投产销售,因此几乎不依赖出口市场。所以影响不大。”
她的这番话语背后,是近年来另一股产业趋势的缩影:一些深耕柬埔寨多年的中资企业,不再把柬埔寨仅仅视为廉价拼装基地,而是瞄准当地工业化需求,投资钢铁、建材等基础产业,以“在地化”的姿态融入柬埔寨经济。在这样的工业园中,美国关税掀不起太大波澜。
暗流涌动的外部关税风险工业园自身模式的沉疴
事实上,在柬埔寨轰轰烈烈的工业园热潮下,暗流涌动的不仅是外部的关税风险,还有自身模式的沉疴。柬埔寨拥有约1700万人口,劳动力资源相对有限。廉价劳动力红利难以长期维系,而工业园开发的速度却在过去几年里快马加鞭。
熟悉柬埔寨投资环境的柬华商事律师事务所创始人蔡永利透露,目前全国各类经济特区和工业园区加起来大大小小大约有七十几个,其中真正运营良好的凤毛麟角。“有产业配套、有战略定位的园区,可能连10%都不到,”蔡永利直言,“大多数都是粗放型的园区,尤其是后来新上的那批,走的还是卖地模式。”
他举例说,最近刚接待了一个客户,打算圈地约70公顷兴建一个以服装鞋帽为主的工业园。“他们建工业园区就是为了把审批手续搞下来,然后提供给自己现成的客户做转口贸易、享受税收便利,归根结底,还是在做老一套的事情。”
(柬埔寨拥有约1700万人口,劳动力资源相对有限,廉价劳动力红利难以长期维系)
蔡永利的话道出了某种心照不宣的现实:不少园区表面上打着产业园旗号,实则更像一个为特定投资者量身定做的“避风港”和地产项目。园区开发的初衷从产业集群蜕变为土地生意和套利工具,埋下了产能空心化和泡沫的隐患。
蔡永利还补充说,柬埔寨近年大力引进的这些轻工业项目,对国家长远发展贡献有限。“我从去年就一直在讲,劳动力的廉价优势不会持续很久,”他说。柬埔寨总人口不到1800万,真正可投入制造业的一线劳动力充其量约800万左右。
“柬埔寨不可能所有人都去做廉价工人,都搞转口贸易,搞轻工业。这种模式下,柬埔寨很难有更好的发展。”在他看来,目前这场关税危机或许是一个契机——迫使柬埔寨痛定思痛,开始调整工业园的路子和产业方向。
倒逼工业园推动柬埔寨产业升级?
一方面,一批只会“卖地招商”的粗放园区将因为缺乏竞争力和抗风险能力而被淘汰出局;另一方面,政府和企业将不得不正视产业升级的问题。
此前,柬埔寨首相洪玛耐上台之初就提出,在全国范围内建设经济特区的宏伟计划,重点发展制造业、农产品加工、数字经济和基础设施等领域,以改变过去产业单一的局面。这表明官方也意识到了过度依赖低端代工的风险,希望通过政策引导,实现产业多元布局。
所以,在柬埔寨的工业园,必须思考或者选择目前的模式是否有利长远。“危机”二字在中文里同时蕴含着危险与机会。此次特朗普关税风波对柬埔寨经济的打击毋庸置疑,但反过来看,它也倒逼着柬埔寨加速产业转型升级。
过去,柬埔寨工业园的发展模式很大程度上是一种单一出口加工型的路径依赖:依靠国外市场的订单和优惠关税,将廉价劳动力与外来资本相结合,获取一时的发展红利。
(“危机”二字在中文里同时蕴含着危险与机会。此次特朗普关税风波对柬埔寨经济的打击毋庸置疑,但反过来看,它也倒逼着柬埔寨加速产业转型升级)
然而当外部环境急转直下,这种模式的脆弱性立即暴露无遗。正如一位媒体人所言,这场“过山车”式的剧烈震荡正在促使柬埔寨痛苦地领悟到:唯有跳出对单一市场和低端代工的过度依赖,方能走出经济发展的过山车循环。
换言之,唯有将危机化为转机,推动产业升级,柬埔寨方能把被“打劫”的财富留下来,并抵御下一次风浪的冲击。
如今,柬埔寨政府和企业已经在行动。一些领先的工业园区开始引入本地制造和装备制造项目,通过提升产业附加值来对冲出口受限的风险;更多园区则将招商目光投向欧洲、日本、东南亚和中东等多元市场,避免鸡蛋放在同一个篮子里。
可以预见的是,柬埔寨工业园正处在一个历史性的转折关头:曾经的“泼天富贵”固然令人眷恋,但与其坐等下一次过山车般的大起大落,不如踏踏实实筑牢轨道,打造一个更具韧性和自主性的产业体系。
只有经历了惊心动魄的“过山车”惊吓,柬埔寨工业园的未来才可能驶向更稳健的远方。
明明可以租厂房,非要买地建厂房。这下好了吧,跑路都难 我见到几个赚大钱的人,确实是高瞻远瞩。 呵呵呵,,,,, ?。。。。。。。 产业多样化,避免服装单一产业 可以的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