柬单网官方 发表于 3 小时前

“出海热”接近尾声?相关人士:别再抱着“旧饭碗”到处跑



记者:Miles

在“去产能”与“高关税”的双重夹击之下,中国企业出海东南亚,特别是落脚柬埔寨的愿景,正在变得越来越艰难。政策驱动的扩张正面临全球格局剧变的现实掣肘。

如果说过去十年是中国企业“走出去”的黄金时代,那么2025年或许正是这一浪潮的尾声?过去“出海”是一种求生路径,如今却更像是夹缝中挣扎求存的“最后一搏。”

尤其在柬埔寨,这种局势体现得尤为明显:一边是中国国内政策引导企业“去产能、控价格、反内卷”;另一边是美国对柬出口商品祭出高达36%的惩罚性关税。曾经的“希望之地”如今变成了政策缝隙中的灰色地带,中资企业夹在其中,进退维谷。

7月1日召开的中央财经委员会会议释放出强烈信号:中国发展进入新阶段,必须遏制无序扩张和价格战,淘汰落后产能,推动市场健康运行。仅在前后几天,光伏玻璃、钢铁等多个领域的龙头企业被迫减产30%,作为行业“自救”之举。包括新能源汽车。

从政府角度来来说,曾经地方政府为招商引资、上马项目,给土地、给政策、给资金的模式可能一去不复还。所以,一些此前靠政府给饭吃的企业,生存只会越来越难。

一位来自广东的发改委主任曾坦言:“在国内,100%会死;出海,至少还有50%的希望。”这种决绝反映了中国企业面临的生存困局,也正是过去十年“出海热”迅速升温的制度性动因。

但当这种结构性动力遇上国际结构重塑,问题便随之而来。美国在2024年对柬埔寨和泰国施加高达36%的进口关税,而对越南则限制在20%。


一位长期深入并关注柬埔寨经济发展的资深投资顾问杨建平表示:“美国早已将越南视作“小虎”,并作为东南亚工业制造和政策扶持的战略支点。对泰国和柬埔寨目前采取的关税政策,显然意在掐住中国“出海路径”,同时达到其重返东南亚的局面。”

这种关税不仅是对产品的惩罚,更是对企业信心的打击。在过去数年,大量中国制造企业将东南亚视作“替代性生产基地”,以绕开美国对中国本土的关税壁垒,但如今“替代”本身也被纳入制裁链条。

在双重压力下,中资企业在柬埔寨面临的是“前有堵截,后无退路”的生死考验。退回中国,意味着被政策清洗;继续留守,则需正视36%高税和成本上涨的“艰难旅程。”

更为复杂的是,这种双重夹击并非暂时性“摩擦”,而是全球格局深层调整的一个缩影。美国并不只是在惩罚柬埔寨,而是通过选择性政策引导东南亚国家站队,在经济制度与供应链布局上逼迫其选边站队。

如杨建平所言:“东南亚正成为世界体制裂缝的前线。选中,还是选西,已经不是愿不愿意,而是能不能选的问题。”

而中资企业所倚赖的低成本优势,也正遭遇柬埔寨本地劳动力上涨、用地政策收紧、金融不确定性加剧等现实问题。这些因素叠加起来,令“东南亚制造”优势正在递减。柬埔寨曾被看作是“新越南”,但现实却是尚未接棒成功,先被体系化围堵。

从宏观层面来看,这种“夹击”正倒逼出海企业重新审视自身结构。第一,传统依赖“大量出口+低价竞争”的旧模式正在坍塌。第二,全球价值链正在重塑,企业必须找到新的定位,而非幻想回到旧秩序的庇护中。

可以说,出海企业已经站在了命运的十字路口。继续以老思路苟延残喘,只会更快被淘汰;而真正能在夹击中存活的,必须是主动调整、拥有研发与市场拓展能力的“新中资”。如杨建平所言:“别再抱着旧的体制、旧的方案、旧的技术满世界跑了。”

问题在于,并非所有企业都具备这种升级能力。过去十年,“出海热”更像是一次结构性外溢,而非真正意义上的“战略转型”。


很多企业抱着“只要离开中国就能活”的侥幸心态东奔西走,错把投机当战略。如今,这种投机窗口正在迅速关闭。美国的关税墙,中国的政策筛选,国际投资环境的筛查机制,正构成一张“全球高质量门槛网”,大浪淘沙之后,真正能活下来的,只会是少数。

事实上,柬埔寨政府尽管在招商方面仍保持开放姿态,但也越来越强调规范性与高质量发展。不再是“谁来都欢迎”,而是“谁能留下才关键。”如果说过去的中资企业靠的是“政策风口”,那么未来则只能靠“内功修炼”。

这也是为何,杨建平提出:出海热,正在走向尾声。其含义并非中国企业不再走出去,而是“盲目出海”的时代终结了。只有那些真正具备竞争力、愿意融入当地、懂得国际博弈逻辑的企业,才可能在新秩序中找到一席之地。

世界经济格局正在重构,不确定性成为新常态。在这场竞赛中,既要摆脱过去“粗放式扩张”的思维,也要认清新一轮出海不是“逃亡”,而是一次更艰难的系统重建。

柬埔寨不会是例外,它只是这场全球博弈的一个站而已。中国企业能否在这里站稳脚跟,不再依赖政策红利,而是依靠自身的品牌、技术和市场能力,才是真正值得思考的问题。

中资企业的下一个十年,不会再是数量的堆积,而是质量的淘汰。

南漂仔 发表于 半小时前

确实是

九老板 发表于 9 分钟前

加油加油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出海热”接近尾声?相关人士:别再抱着“旧饭碗”到处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