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官非法释放涉诈嫌犯:顶风作案,谨防正是“捞钱”时
周刊特辑(一):“狼来了”!超1000名电诈人员被抓,25个省市请完成作业
记者:Miles
这两天,西港、波贝、桔井、金边、实居等地,均对诈骗园区和窝点实施打击行动,共抓捕涉诈人员达1000多人。柬埔寨全国掀起清剿园区网络诈骗的风暴之际,一名地方法院副检察官却顶风作案,私自释放涉诈嫌犯。更是赤裸裸地把反诈行动当成了“捞钱”窗口。
顶风作案必须警惕。要不然,扫荡园区就会滋生行贿腐败高发期。
【反诈风暴席卷全国,有人借机“做局捞人”】
7月中旬,柬埔寨政府在首相洪玛耐的直接推动下,正进行一场史无前例的全国性扫荡网络诈骗专项行动。盘踞在柬埔寨一些省市的电诈园区和窝点,尤其是中国人聚集较多的特定区域,成为重点清剿对象。
多省同步推进,网络诈骗分子的生存空间正迅速被压缩。
就在这场行动达到高潮之际,菩萨省一名初级法院副检察官却涉嫌干预司法、非法释放涉诈嫌犯。更令人震惊的是,该名检察官私放嫌犯的行为可能涉及受贿。洪玛耐随后亲自发布相关指示,要求司法部和反贪局(ACU)立即调查,若属实必须严惩不贷。
在一场全国反诈总动员的背景下,这名副检察官的行为无疑是给扫荡行动抹黑,也让民众对柬埔寨的法治产生疑问。
在柬埔寨,从网络诈骗窝点中“捞人”的潜规则早已在坊间流传甚广:受害者家属、投资失败者、被困园区的中国人早已见怪不怪,只要有人“出得起钱”,就有人能捞人。
而这次被抓包的副检察官,大概率是在全国大行动下“顶风作案”、洪玛耐态度也非常坚决:换作往年,即使放人、收钱,恐怕也不过是“内部处理”甚至不了了之。如今,随着全国打击诈骗的推进,越来越多的“暗流”正在暴露在阳光下。
因此,这起事件表面看是个别官员违法,实则反映的是一套“地下交易”生态链,执法者、司法人员、关系中介、诈骗团伙、买通的钱,早已构成一个黑色利益网络。这才是真正值得警惕的。
如果说这位副检察官是在明知有风险下仍强行“放人”,那他的动机无外乎两点:一是利益太大,二是惩处太轻。
对于“捞人”者而言,几千美元、上万美元的“辛苦费”,几乎是一次交易立刻到账,而即使事后暴露,过去的惩戒往往是调职、口头警告,甚至不了了之。而如今,全国都在高调反诈,涉诈案件的涉案人员信息混杂、证据复杂、案情繁多,正是掩盖非法操作的“良机。”
这就是所谓的“顶风作案”:并非不知风头紧,而是觉得这正是“浑水摸鱼”、“捞快钱”的最好时机。抓得紧,说明需求大;人多案多,说明容易蒙混。对“局内人”而言,这不是高压时期,而是市场红利。
记者查找以往新闻,不难发现此种案例频繁出现:上丁省初级法院和监狱局释放8名涉嫌偷渡的中国人,柬埔寨副首相兼内政部长苏速卡下令对这起案件,立刻展开调查;擅自释放杀人重犯,法院院长遭降职;警察副局长被打,嫌犯竟无罪释放等。
【能否推动司法改革?反诈行动的“关键窗口期”已到来】
从目前的态势看,洪玛耐的强硬立场值得肯定。他明确表态“任何胆敢徇私枉法、包庇罪犯的人员必将依法严惩”,并立即暂停涉事官员职务。这不仅是对公信力的挽救,也释放出一个信号:哪怕是司法系统内部的人,只要沾手放人,就会受到惩戒。
但洪玛耐也面临着现实的掣肘:如果仅靠一次整顿,或者个别问责,并不能切断“司法寻租”的根源。他需要借此机会推动三方面改革:
首先,司法透明机制建设:重大涉诈案件的审理、判决、释放,应全部纳入在线透明机制,接受社会监督。
其次,官员财产申报与追踪制度:涉案官员是否有不明资金、是否存在与诈骗团伙的关联,必须通过财产比对、资金来源审计予以追查。
最后,基层执法问责常态化:不仅要查个别案件,更应建立动态跟踪机制,对所有省份涉诈案件的处理情况进行“回头看”,避免地方保护主义和“捞人文化”死灰复燃。
此前,洪玛耐召集全国各省省长召开紧急会议,重申打击园区诈骗的重要性,并提出必须严守法纪、坚持责任制。这一会议被外界视为反诈战役的“统一动员”,标志着柬埔寨可能将开启一段时间的集中整治高峰期。
但正因如此,权力寻租的风险也同步升高。一方面是政策高压、执法频繁,另一方面则是诈骗团伙急于“自保”甚至“反扑”,通过金钱运作,打通“后门”,铤而走险。
因此,如何在执法与防腐之间取得平衡,是摆在洪玛耐面前的一道难题。只有在反诈的同时,启动“反腐”同步机制,才能真正撼动那个隐藏在司法体系内部的“捞钱网络”。
诈骗不仅危害国家形象,更直接影响普通民众安全与财富。打击诈骗的行动,不应沦为个别官员“捞钱”的机会,也不应成为有权者操纵法律的舞台。唯有让司法公正透明、让反诈行动不受干预、让每一个涉诈分子都无法“花钱脱罪”,才能真正重建民众信任,也才能让洪玛耐政府的改革意图落到实处。
今天,一名副检察官的落马,是一次警示。但更重要的是,能否借此彻底清算那套“捞人文化”,才决定了柬埔寨这场反诈战争能否赢得真正的胜利。
出品人:Miles
记者团队:人鱼、Miles、时宜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