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金边各地分散着很多拾荒者,每个人的三轮车里面都堆起了零零散散的“战利品”,对于Kham Peang来说,每天的任务就是骑着车去每家每户收购塑料瓶、易拉罐、塑料管线、废弃的塑料器械或者去垃圾桶看看有没有意外惊喜。![]() Kham Peang之前一直在磅士卑的农村生活和干活,因为农村养殖的工作不好做,最后亏了本,把自己仅有的两块小田地都卖了,几乎零收入的她和老公在5年前选择来到了金边,干起来了拾荒的活。 50岁的她在农村有7个小孩,其中5个已经有自己的家庭了,剩下的另外两个还在读书,几个兄弟姐妹在乡下轮流照顾着弟妹,而夫妻两从金边的大部分收入都会存下来给两个小孩读书。其实这并不仅是Kham Peang的故事,很多拾荒者都是类似的家庭状况,小孩在农村,而自己就在金边为了他们而奋斗。谁说奋斗只能用于高上大的企业家或有理想的创业青年上呢?每天靠自己的努力为自己赢得一点生存的权利,为家人赢得改变命运的机会,何尝不是一种奋斗? Kham Peang的拾荒工作并不能给她带来稳定的资金收入,她不能保证每天能收多少废品,基本上3-5天可以收满一辆手推三轮车,然后把车拉到废品收购点,盘点着这几天的“战利品”数量,分类好然后上磅,希望能重一点卖到好价格。Kham Peang告诉小编,她拉到这里卖的废品大部分都是骑着车穿过金边大街小巷“收购”回来的,例如胶瓶子的话就收100瑞尔/10个,易拉罐就收100瑞尔/2个,然后来到废物收购站这边卖掉的价格分别是700瑞尔/1KG、7000瑞 尔/1KG,这样的收购买卖价格是一个定价,并不存在什么秘密可言,或许正是由于这种价格的公开,使得拾荒者们都处于平等和谐相处的关系。 这样不定时不定量的收入加上拾荒这个行业,使得Kham Peang每个月的收入大概徘徊在200,000~300,000瑞尔之间,他们要存钱拿回乡下,所以他们没有多余的钱去租房子住,只能在路边睡,甚至只能在街边的某个阴暗角落解决日常需求。有时候他们睡到了某户人家旁边,好心的屋主会招他们到家里洗个澡,上个洗手间,但这样的情况毕竟不多。金边的大部分拾荒者都是以这种形式生存的,每到夜深,每条街上总会发现有那么三五个以天为被,以地为床的拾荒者,他们没有固定的工作时间,也不存在所谓的休息时间。 不要讶异他们为什么还想留在金边, 这个并无栖身之所的地方,KhamPeang告诉小编,“这样的收入已经比我们在农村的时候好多了,所以我选择了留在这里……”。他们走一步算一步,未来是什么,根本无暇去想象。金边现正迅速发展,不知拾荒者再过一段时间是否还能找到一席“借宿”之地? |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