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4月中下旬,笔者赴贵州省黔南地区寻访染织手工艺人,当辗转到达丹寨县扬武乡排倒村,笔者见到的是一个“空心村”,整个村子见不到人。但在一间老屋里,遇到一位老人,屋里还挂有“蜡染艺人杨品英”的牌子。这恰恰就是我要寻访的老艺人之一。 ![]() 杨品英老人今年六十多岁了,她戴着花镜守在窗口的光线前,熟练地描绘着各种图案。老人14岁开始学做蜡染和绣苗绣,已跟蜡染打了50年交道。目前她是当地身怀绝技的最知名的传统技艺高手。 ![]() 她绘画很神奇,定位十分精确,根本不用打底稿,也不用我们想像中的什么圆规、直尺等,她就是随手画成,但图案都十分标准规范。各种符号和图案,都奇迹般地在她手下绘就。 ![]() 杨品英老人是当地蜡染协会的第一批会员,算是村里的蜡染专业户。在各种蜡染比赛中获得的奖状,她都贴在老屋的墙上,有一等奖、二等奖、三等奖。由于她的手艺好,被一些识货的人高价收藏,靠着传统手艺,她一年可收入10多万,据媒体曾经报道,她用卖来的钱给两个儿子买了两台大装卸卡车,跑运输发财致富。 ![]() 近年来,当地推行“能力增强到户、产业增效到户、资源增多到户、政策增进到户”的“四增到户”脱贫模式,鼓励民族手工艺人建立家庭式合作社,利用一技之长解决贫困难题。部分手工艺人每人入股小部分资金,组建传统蜡染手工合作社,带动了一批贫困村民脱贫致富。 ![]() 杨品英的工作室也就10平方米左右,这简单的小木屋,如今也立上了旅游引导牌。当地结合手工艺也开始发展乡村旅游。 ![]() 老人在染缸里操作。墙上挂的都是她的作品。据了解,杨品英不仅传承了祖辈流传下来的工艺,还在媒染培养剂使用的配方上进行了创新。比如,她就利用房前屋后种植的果蔬,在染缸里巧妙地加入了一些酸辣的成分。改进了染的环节中的一些工艺。杨品英老人还收了10多个徒弟。 ![]() 这个小窗口,就是杨品英老人天天在此工作的地方。据当地习俗,女孩子从小就要学蜡染,要给自己准备新娘服,哪家的姑娘不会做,那就说明那家的姑娘不能干。现在习俗变了,但蜡染仍旧是当地流传至今的传统手艺。杨品英老人的作品花纹细腻、精致,染色均匀,不仅外来的客人喜欢她的蜡染,本地的年轻人也愿意买来做礼物或者嫁衣。 ![]() 杨品英老人为人也特别热情,还允许我在她家蹭吃了顿午饭。山村里最原始最原生态的家常饭,真的太棒了。 ![]() 下面为大家再展示一下杨品英老人的作品,是不是太精细了,太美了?! ![]() 杨品英老人的作品。 ![]() 杨品英老人的作品。 ![]() 杨品英老人的作品。 ![]() 杨品英老人的作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