柬埔寨柬单网
标题: 中国从东南亚进口大米是因粮食危机?这些误读不要信... [打印本页]
作者: 中国热点 时间: 2020-8-17 13:50
标题: 中国从东南亚进口大米是因粮食危机?这些误读不要信...
粮食安全再度成为热点,疫情、洪涝灾害、减产消息纷至沓来,中国人口粮供应似乎岌岌可危,追根溯源,传言的背后多是以讹传讹的误读,以及中国农业现代化的进步还没有得到足够的认知。
粮食危机误读
7月,长江中下游湖北、安徽等地洪水成灾,这些地方是国内主要的水稻产区,洪水中不少地区成为一片泽国,水稻会不会减产一时引得社会议论纷纷。
美国农业部的专家捧着卫星照片研究,得出的结论是,2020/2021市场年度,受洪灾影响,中国大米的产量预计为1.47亿吨,比此前的预测少了200万吨,不过1.47亿吨的大米产量仍然比上一个年度高,2019/2020年度,中国大米的产量是1.467亿吨。即便遇到了洪涝灾害,中国大米仍有少许增产。
不约而同,中国农业农村部8月16日宣布,目前早稻收获已基本结束,今年早稻生产呈现三大亮点,增产趋势明显。早稻面积比上年增加470多万亩,扭转了连续7年下滑势头,是今年早稻生产的最大亮点。此外,南方洪涝灾害没有逆转总体增产趋势,是早稻生产第二大亮点。结构调优,是今年早稻生产的第三个亮点,今年优质早稻面积达到46.2%,比上年提高了2个百分点。
中国每年会从东南亚国家进口一定数量的大米,不是因为国产大米不够吃,这些国家的大米风味独特,让中国消费者有更多的选择。2019年,海关数据,中国进口稻谷和大米255万吨。
今年3月,受新冠肺炎疫情影响,越南宣布停止大米出口,不少人惊呼粮食危机来了,这一事件直到今天还被不少媒体反复报道。
而事实是,今年4月,越南总理阮春福公开表示自2020年5月1日起,越南恢复大米出口,其可供出口的大米数量达到650万~670万吨,超过上一年的出口量。
误读还有一个最新的案例,河南是粮食大省,小麦产量在全国数一数二。日前,国家粮食和物资储备局发布消息,河南夏粮收购同比减少538万吨,被人解读为小麦产量减少538万吨,而第一财经记者调查发现,河南小麦不但没有减产,还比上一年多出上亿斤,创历史新高,收购量减少是农民惜售,等着卖更好的价钱。
中国粮食进口真相
粮食作物包括谷类、薯类、豆类等,真正解决国人饱肚子问题的是稻谷、小麦、玉米三大口粮。
根据国家统计局数据,2010年以来,中国人均粮食占有量持续高于世界平均水平,2019年超过470公斤,远远高于人均400公斤的国际粮食安全的标准线。《中国农业产业发展报告2020》显示, 2019年中国稻谷、小麦和玉米三大主粮的自给率达到98.75%,不存在进口依赖问题。
具体来看,根据农业农村部、海关总署数据,2019~2020年度,中国稻谷年度总消耗量约为1.97亿吨,国内稻谷年度产量约为1.99亿吨;中国小麦年度产量约为1.18亿吨,年度总消耗量约为1.12亿吨,均表现为供大于需。
而该年度国内进口大米预计为250万吨,进口占消费比仅为1.3%;小麦国内进口预计为350万吨,进口占消费比为3%,均不存在进口依赖。参照以往每年超过2亿吨的玉米消费量来看,每年进口量400万吨左右的玉米占比不到3%,同样也不存在进口依赖。每年仍存在的少量大米和面粉进口,基本属于满足品种补充调剂和改善升级的需求。
相对于三大主粮,中国真正的粮食进口大头在大豆和蔗糖。为满足居民日益增长的动物蛋白需求,中国成为全球最大的大豆消费国,近年来每年进口量高达8000万吨以上,主要用于榨油和养殖饲料,2019年中国进口大豆约占国内总消费量的84.86%。2020年中国的大豆消费量将达到1.04亿吨,占全球消费需求的30%。
总体来看,大豆进口仍存在一定不确定性风险。益海嘉里集团相关负责人对第一财经记者表示,国家可进一步拓宽国内所需的油脂油料(大豆等)进口渠道,推动进口多元化。充分利用铁路、海运等多种物流方式,建立完善的供应链,为市场提供更加多元稳定的油脂油料原料,如继续开拓俄罗斯及中亚等“一带一路”国家油脂油料资源。同时通过扩大种植面积等加大国产大豆市场供给,发挥国产大豆的蛋白含量高优势,鼓励加工企业通过精深加工发挥国产大豆价值优势,实现国产大豆价值最大化挖掘。
为提升国产大豆自给水平,农业农村部从2019年开始实施大豆振兴计划,主要包括加强大豆优势区生产能力建设,扩大种植面积,提高单产水平,加快构建以粮豆轮作模式为主导的绿色种植制度,逐步形成国内农业种植结构与国际农产品市场变化动态衔接调整的格局。计划到2020年全国大豆种植面积力争达到1.4亿亩,平均亩产力争达到135公斤,缩小与世界大豆主产国的单产差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