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人鱼
编辑:Miles
7月28日,柬埔寨和泰国之间的冲突终于按下了“暂停键”,但受到冲突影响的柬埔寨边境地区民众,还没能回到自己的家乡。
上图:在“Wat Pal Hal”临时安置点内的妇女和儿童
上图:“Wat Pal Hal”临时安置点距离边境只有90分钟左右的车程
柬埔寨国防部发言人玛丽苏洁达于7月31日通报,截至7月30日晚,因柬泰边境冲突而被迫撤离的柬埔寨民众已增至172,094人,分布于全国五个省份。
此外,这五个省中,奥多棉芷省有39546人流离失所,柏威夏省32558人,卜迭棉芷省35057人,菩萨省3026人,暹粒省6,907人,合计达172094人。
而在7月24日开始的这场冲突中,泰军在边境多地对柬埔寨发动武装攻击,动用了包括F-16战斗机在内的重型武器,袭击范围涵盖财山、达涛、鬼山、三角地区、塔门通寺、柏威夏寺等地,以及多处寺庙、卫生中心和民居。
7月30日,柬单网记者前往了冲突地区之一的柏威夏省,实地探访了这个柬埔寨北部省份,记录下了停火后日后,边境地区民众的真实状态;在柏威夏第一站,记者首先来到了一个名叫“Wat Pal Hal”的临时安置点。
上图:“Wat Pal Hal”安置点内,当地民众就在水泥地上铺一张席子用于休息
据了解,这个置点距离泰柬边境冲突区域车程只有90分钟,目前共安置约125户家庭,人数超过500人;由于原本是临时建筑工地,因此居住条件极为简陋:无门无窗,许多民众只能睡在吊床上或直接席地而卧。
食物方面,安置点还能稳定获取的,是民众们自制晾晒的鱼干;用水和用电则极为有限:电力仅能满足简单电器的接线使用,用水为定时供应,需用简易容器储水。
安置点的一些民众告诉柬单网记者,自7月24日起,他们便在此临时安置。
上图:“Wat Pal Hal”安置点内的当地妇女和儿童
安置点一位60多岁的女性老人告诉柬单网记者,她的家在柬泰边境附近,大约距离冲突地点20公里。从7月24日开始,她和家人一起来到这个临时安置点,到现在已经住了将近一个星期。
“我们一家四口人都受到了影响,目前暂时算是有个落脚的地方,”她说,“政府这边也有提供一些基本的食物和住宿帮助,虽然条件艰苦但至少还有饭吃,有地方遮风避雨。”
上图:“Wat Pal Hal”安置点内的一位60多岁的当地妇女
上图:“Wat Pal Hal”安置点内一位20多岁的年轻母亲
上图:维护安全的当地警察
而在现场记者也看到,这里原本是个还在建设中的寺庙工地,建筑没有门窗,许多家庭只能在吊床里过夜,或者干脆铺个垫子睡在地上。
“其实最让我担心的,是家里的情况。”这位老人说,“从出来到现在,也没人知道房子还在不在,不知道有没有被打坏。说不想回家是假的,希望可以早点结束,好回去看看。”
她告诉记者,虽然目前的安置生活还算能撑过去,但她只能祈祷,冲突早点彻底停下来,一切恢复原状。
上图:安置点内当地民众的居住环境和日常饮食
另外一位只有20岁出头的年轻母亲告诉柬单网记者,自己来自柏威夏省君克汕地区,7月24日来到这里时,已是带着两个孩子仓皇逃难;在与记者交谈的过程中,她正在给孩子哺乳,旁边是她另外一位一岁多的孩子。
“我父亲还留在家里,没能一起来。他放心不下家里的牛和鸡。”她说。
这位年轻母亲告诉记者,家里的那些牲畜基本是全家的主要收入来源。现在人虽然在这边暂时安顿了下来,可心始终悬着;在采访过程中,她反复提到一句话:不知道家里还在不在?不知道牛羊还活着没有。
她表示,临时安置点的生活虽然艰苦,但至少活得下去:政府偶尔会过来送些米、油,还有一些慈善团体、民间爱心人士也送来水、奶粉、尿布等生活物资。
上图:安置点内的居住环境,当地儿童就睡在铺在水泥地的席子上
此外,在当日柬单网记者也采访了一位柬埔寨籍的爱心人士。
这位爱心人士告诉记者,在这场突如其来的冲突面前,无论是柬埔寨同胞还是在柬的中国朋友,都第一时间站了出来,积极参与援助,社会各界的爱心汇聚,为难民尽早恢复生活秩序提供了有力支持。
上图:爱心人士为当地驻军和民众送去物资
上图:等待领取物资的当地民众
“这份力量非常珍贵,我们由衷感谢每一位伸出援手的人。”他说,“这次我们共筹集了价值近8万美元的生活物资,包括鱼干、雨衣、面包、饮用水、牛奶、垫子、妇女用品及常用药品等。所有物资已于30日下午送抵安置点,用于支援军队与战后难民,协助他们尽快恢复基本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