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文无关)
记者:小米
“那边诈骗很赚钱啊……”这种带着偏见与讽刺意味的话语,陈小姐(化名)现在仍记忆犹新。
7月份,陈小姐从柬埔寨回到国内,计划到银行将美元兑换成人民币。没想到,银行工作人员的一番“寒暄”,让她深感被冒犯与羞辱。
“我当时拿着美元去换人民币,他们就开始打听我是不是在美国、是不是在新加坡,问了一大堆,我嫌烦就直接说我在柬埔寨。”陈小姐回忆说,“那一刻他们的眼神都变了。”
更令她愤怒的是,一位自称是领导的中年男子竟当着她的面,用略带讽刺的语气说:“那边贩毒、搞诈骗,做毒品很赚钱啊。”言下之意仿佛她就是其中一员。尽管她当即表示可以提供一切合法材料,对方却敷衍解释“只是闲聊”。“我换钱对银行百利无一害,他只要把工作做好就行,干嘛管那么多闲事?”
这段经历并非个例。近年来,越来越多中国企业和个人选择到柬埔寨投资、工作和生活。然而,当他们回到国内,却常常面临一种不被理解的“冷眼”。
(图文无关)
在柬正当打拼者的集体困境
“我在柬埔寨一家建材公司做项目管理,收入稳定,工作内容和国内一样正规。”来自湖南的刘先生(化名)表示,他每年都会回国探亲几次,但这两年他发现,亲戚朋友见面聊的第一句话,往往不是问他吃得好不好、工作顺不顺,而是:“你在柬埔寨是不是搞电诈?”
“起初还觉得挺好笑,但后来越听越不是滋味。”刘先生说,有一次在家吃饭时,连一个平时不怎么说话的远方亲戚都冷不丁冒出一句:“你是不是在网上说的那种诈骗园区工作?”弄得全桌人都很尴尬。
实际上,像刘先生一样从事建筑、物流、工程、金融、外贸等行业的中国人,在柬埔寨数量庞大,占绝大多数。
“我们每天朝九晚六,加班熬夜赶项目,也缴税、守法、按规章制度办事,和电诈八竿子打不着。”刘先生说,“可一回国就被人盯着问这些,真的挺寒心。”
(图文无关)
部分人影响整体中国人形象
不可否认,近年来有一部分涉及电诈、网赌、贩毒、杀人等不法行为的中国公民在柬埔寨落网,引发广泛舆论关注。但这并不能代表在柬所有中国人的全貌。
“这些负面新闻太多太密集,媒体报道有时候也缺乏区分,久而久之,大家对‘柬埔寨+中国人’就只剩下‘诈骗’两个字了。”旅居金边的资深媒体人李先生(化名)分析说。
他指出,一些社交平台上常常以“电诈天堂”“生死未卜”“人间炼狱”等极端词汇形容柬埔寨生活,使得公众形成刻板印象。“现实中绝大多数中国人在这里认真谋生、合法工作,只不过他们的故事不够‘刺激’,没什么流量。”
事实上,中国与柬埔寨政府近年来一直在合作打击跨境犯罪,数十个涉诈园区被查封,数千名嫌疑人被遣返回国,执法行动持续高压。柬埔寨方面也多次表示,欢迎正当投资与就业,但对违法行为“零容忍”。
合法经商或务工者不应被污名
“我不怕别人担忧柬埔寨的环境,但不能因此就默认我们都是坏人。”王女士(化名)在金边经营一家中餐厅,因家中有事回国休息几个月。她在国内的老同学聚会时,一位多年未见的同学私下对她说:“你也要保重啊,别被人控制去搞那些事。”
“我当时真的哭笑不得,我是老板娘,又不是园区员工。”她无奈地说,后来干脆直接不说自己在柬埔寨,“不想解释那么多,也怕别人用那种眼神看我。”
其实,许多在柬工作的中国人本来就是为了谋生,有的为了赚钱养家,有的为了开拓市场,也有的是公司派遣。“我们拿的是商务签证,有长期居留许可,依法纳税、守法生活。回国后却被贴标签,是对我们劳动成果的否定。”
这种情绪正在在柬中国人群体中蔓延。一些受访者表示,他们甚至开始在回国时隐藏自己的工作地,或用“在东南亚工作”“出国待了一段时间”来代替“我在柬埔寨”。
(图文无关)
呼吁更多理性与理解
尽管误解仍在持续,但不少人希望通过分享自身经历来打破偏见,争取更多理解。
“并不是说柬埔寨没有问题,但不能因个别人的违法行为就否定整个群体。”陈小姐说,她仍在坚持自己的跨境贸易事业,也愿意和更多人分享真实的柬埔寨生活。
“希望大家在评判之前,多一点了解,少一点怀疑;在质问之前,多一点尊重,少一点偏见。”
现在,越来越多的中国人走出国门,到陌生的国家打拼。正因为我们来自中国、代表着中国形象,更需要以实际行动证明:无论身处何方,我们都是遵纪守法、诚实工作的普通人,不应被误解,更不该被歧视。
欢迎光临 柬埔寨柬单网 (https://www.58cam.com/) | Powered by Discuz! X3.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