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Miles
柬埔寨正在经历一场艰难的转型与自救。过去几年里,这个东南亚国家在国际舆论场上越来越频繁地被与“诈骗”“人口贩卖”“园区犯罪”这样的词汇绑定在一起。
随着各国警方的跨国行动、媒体的深入调查以及国际组织的持续揭露,柬埔寨一度成为整个东南亚诈骗网络的代名词。如今,面对国际社会的持续压力与国内经济的脆弱现实,柬埔寨政府陷入一个极为棘手的局面——打击或不打击,都意味着代价。
根据国际特赦组织的报告显示,目前在柬埔寨境内仍活跃着至少53个“诈骗园区”,涉及强迫劳动、殴打、性暴力及非法拘禁等严重人权侵害。报告指出,数以千计的外籍人士被诱骗入境,被迫参与诈骗活动,这些园区分布于西哈努克市、波贝、巴域、拜林、磅湛和金边周边。
根据估算,相关诈骗网络每年可创造上百亿美元的非法收益,相当于柬埔寨国内生产总值(GDP)的40%至60%。
过去半年中,柬埔寨当局开始强化执法。2025年7月,警方在全国范围发起突击行动,仅三周就逮捕了2100多名涉案人员。截至目前,柬埔寨还在持续强化持续打击中,也在遣返犯罪人员。这些行动显示出政府应对国际压力的决心,也让柬埔寨短期内获得一定外交正面评价。
然而,问题远不止抓人。大规模打击的代价随即浮现:部分园区关闭导致失业,相关房地产与服务业市场受到冲击,甚至有商家透露,目前营收严重下滑。而且这只是表层问题而已。
柬埔寨的诈骗问题并非偶然,而是长期经济结构失衡的副产物。许多诈骗园区最初是以“经济特区”“科技开发区”“投资园”的名义存在,为地方政府带来福利。一旦被认定为非法,关闭园区意味着经济与就业危机。
柬埔寨全国GDP大部分依赖外国投资与制造业出口。在经济尚未完全恢复、制造业转型未完成的情况下,突然断掉这些“灰色经济收益”,无异于抽筋剥骨。
如果选择放任,问题将更加复杂。2024年至2025年,全球范围内与柬埔寨有关的跨国诈骗案件持续上升。甚至多国官方机构曾在公开声明中提及“诈骗资金最终流向柬埔寨境内。”
联合国毒品与犯罪办公室在2025年3月发布的地区报告中指出,柬埔寨已成为“东南亚跨境网络诈骗活动的主要中心”,并警告该问题正对区域经济造成系统性风险。
媒体的持续报道进一步放大了这一负面形象。《纽约时报》《卫报》《南华早报》以及《路透社》多篇深度报道揭示,“园区奴工”“虐待外籍员工”“绑架勒索”等事件频发。一位接受《路透社》采访的受害者甚至形容自己“被困在高墙内的数字地狱”——这让外界对柬埔寨执法公信力的质疑达到顶点。
柬埔寨政府明白,如果不加控制,国家信誉将遭受不可逆转的损害。2025年上半年,柬政府配合中国、泰国、日本、韩国等国警方联合开展多次跨境清剿行动。
而在第七届政府成立两年多以来,又有约1.5万人被遣返。仅2025年前9个月,警方共侦破科技诈骗案件48起,遣返外国涉案人员2722人。这些行动赢得了部分国际赞誉,但也在引发更多难题——柬埔寨的形象不只是打击就能挽回的,这需要不同维度的策略同步进行形象挽救。
对于柬埔寨而言,这场“左右为难”的困局不仅是法律问题,更是结构性发展陷阱。诈骗园区之所以根深蒂固,是因为它们为部分地区提供了“短期繁荣”的幻象。园区带动餐饮、房屋出租、物流、网络通信等外围产业。
要摆脱这一泥潭,柬埔寨必须走出二元对立思维。真正的出路在于制度改革、经济替代与国际合作的同步进行。必须以开放与透明的态度重建国际信誉,有必要的情况下邀请国际机构监督。而不能一句话将国际社会置之度外。
我们知道,这种转型不可能一蹴而就。从现实来看,柬埔寨要摆脱“诈骗中心”标签,很难;若改革迟缓或半途而废,柬埔寨将面临更大的问题与难题。国际信誉的恢复往往比损失来得慢,这也是柬埔寨要承担的成本。
“左右为难”正是当下柬埔寨的真实写照。打击诈骗是政治必要,但也意味着经济阵痛;不打击是短期轻松,却是长远自毁。柬埔寨如今站在一个必须选择的十字路口。
任何犹豫都可能让国家陷得更深。唯有直面阵痛、正视问题、彻底改革,柬埔寨才可能甩掉这副沉重的包袱。那一天,也许不会太快,但至少会到来——前提是,柬埔寨不再回避。

| 欢迎光临 柬埔寨柬单网 (https://www.58cam.com/) | Powered by Discuz! X3.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