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熬夜冠军”“久坐达人”“炸串爱好者”……这些标签你中了几个?这些看似普通的生活习惯,可能正在将你推向糖尿病的风险边缘。
糖尿病作为威胁健康的四大慢性病之一,在我国已成为普遍健康隐患。糖尿病与遗传和不良生活方式密切相关,尤其是肥胖已成为关键风险因素。今天我们就来聊一聊关于血糖的那些事。
1
体重指数(BMI)是评估风险的重要指标:
•BMI超过25,患糖尿病风险明显上升
•BMI大于30,风险可能接近20%
随着生活节奏加快,肥胖问题日益突出,控制体重不仅是形象管理,更是健康刚需。
除了典型的“三多一少”(多饮、多食、多尿、体重下降),糖尿病还有一些容易被忽略的早期信号:
•经常出现心悸、头晕等类似低血糖的反应,可能是血糖波动的前兆。
•颈部、腋下等部位皮肤变黑、变粗糙,可能是高胰岛素血症的表现。
医生提醒:一旦出现上述症状,建议及时筛查血糖,切勿掉以轻心。
2
1.会吃:选对食物、挑对做法。
•多吃:绿色蔬菜、膳食纤维、优质蛋白(如豆腐、瘦肉、鱼虾)。
•少吃:油炸食品、糯米类食物、高碳水化合物。
•烹饪方式:推荐水煮、清蒸,避免煎炸。
2.能动:选喜欢的运动,坚持下去。
•推荐项目:快走、骑车、游泳、太极拳、八段锦等。
•运动强度:心率建议不超过120次/分钟,避免极限运动。
•关键原则:选择能长期坚持的“个性化运动”,才能持续受益。
简而言之,管住嘴,迈开腿;吃对顺序,血糖稳定:蔬菜打头阵,蛋白紧跟随,主食垫垫底。
3
“无糖食品”变“无糖陷阱”:无糖食品只是不添加蔗糖,但主要原料如碳水化合物在体内仍会转化为葡萄糖。控制总量才是关键,别被“无糖”标签误导。
某些肠促胰素类药物虽有一定减重效果,但属于处方药,必须在医生指导下使用,不能盲目滥用。
4
家用血糖仪是很多人的“健康哨兵”,但操作不当会让它的警报失灵。试纸要不要冷藏?第一滴血该不该用?酒精消毒后能直接采血吗?这些看似微不足道的步骤,恰恰是保证结果准确的关键。掌握下面这份精准操作手册,告别无效测量。
•保存:试纸开封后标记日期、密封存放,3个月内用完,切勿冷藏。
•测量:洗手→酒精消毒指腹→手下垂10-15秒→弃第一滴血→用第二滴血。
•记录:每次测量后准确记录,发现异常波动及时就医。
温馨提示:
糖尿病防控
藏在每一天的细节里
少熬一次夜、多走一段路、吃对一餐饭……
科学认知+积极行动
才是守护健康的最佳方式
你有哪些控糖小妙招?
欢迎在评论区分享~
来源:新华网





| 欢迎光临 柬埔寨柬单网 (https://www.58cam.com/) | Powered by Discuz! X3.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