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刊特辑(一):重型武器上战场!柬泰两国“边境摩擦”上升至“全面对抗”
周刊特辑(二):柬泰“战火对抗”升级中,“第三者”何时插足?
周刊特辑(三):什么是“全面战争”?泰国正在警告恐吓柬埔寨
记者:Miles
柬埔寨与泰国之间的边境冲突,在短短五天内造成至少至少36人死亡,两国超过30万人流离失所,双方进入紧急状态,民众在爆炸声与疏散命令中仓皇逃命。
7月28日,在马来西亚吉隆坡举行的多方紧急外交会议中,两国终于达成一项“无条件停火”的协议。马来西亚总理安瓦尔临时牵线,东盟、联合国和中美等多方派代表列席,前美国总统特朗普也通过社交平台施压,威胁对双方征收高额关税。
停火协议由此达成,短期内平息了冲突烈度。7月29日,两国边境军方在战火前线举行首次会晤,计划组建联合协调小组、安置伤员、释放被扣人员,并预定于8月4日在柬埔寨主办边界事务总委员会。
在这场快速爆发又迅速停火的军事摩擦中,国际力量推动显著,区域外交机制虽然动作迟缓,却最终发挥了部分稳定作用。
但更深一层的问题是:当前的停火是否只是“政治降温”的临时手段?冲突的根源是否真正被正视与解决?双方正在推进的谈判究竟具备多大的可信度与制度化能力?
上图:在东盟斡旋下,柬埔寨和泰国达成了停火协议
如果这些问题无法得到明晰与应对,这次停火很可能只是下一轮冲突的前奏。
首先需要厘清的是,这场冲突并非突如其来。柬泰边境的紧张状态已经延续多年,特别是在柏威夏寺周边、奥多棉芷省与素林府之间的争议区域,历史纠纷、地缘政治与民族主义情绪长期叠加,形成一种高烈度但间歇性的对峙格局。
早在1962年,联合国国际法院裁定柏威夏寺主权归属柬埔寨,但其周边“缓冲地带”的权属至今未有法律定论。泰国右翼政党与保守军方对这一裁决始终抱有异议,每逢国内政局不稳,往往利用边境问题提升政治支持度。
柬埔寨方面则将柏威夏视作国家主权象征,多次强化军警部署与旅游开发。双方在没有形成共识的地图认知下不断推进前沿建设,最终导致边境战火爆发。
其次,谈判机制缺乏结构性制度安排,是导致冲突易爆发、难控制的关键短板。尽管柬泰在过去十年间设立了数次边境联合委员会,但这些机制大多是松散、临时性协调,缺乏法律约束与第三方监督机制,无法有效应对快速升温的前线冲突。
上图:柬埔寨向各国驻柬武官同胞相关情况
当前宣布的“联合协调小组”以及8月4日的委员会谈判尚未公开人员组成、议程范围、职责权限,这种模糊不清的结构,使其更像是平息外部压力下的权宜之计,而非具有执行力的机制性框架。
更令人担忧的是,尽管已停火,柬泰双方边境还不停传来一些摩擦:这反映出双方之间信息机制依旧断裂,前线军队之间缺乏互信与即时沟通,基层误判与擦枪走火的风险并未解除。
据报道,7月29日,在柬泰双方达成无条件停火协议后,柬方派出20名士兵前往边境地区,与泰国士兵进行和平会面。双方当时握手致意,气氛友好。然而,在柬军士兵返回途中,却遭到泰国方面强行扣押。
事件中,一名柬军士兵成功脱逃,另有两人疑似在混乱中不幸遇害。从制度构建角度看,当前谈判若要避免流于形式,必须补上三项关键机制。
第一,是地图共识。在没有一致数字地图前,任何建设、驻军、巡逻行为都容易被对方视为入侵。应借助联合国制图机构或东盟中立观察员,重新绘制争议边境线,建立双边承认的地图框架。
第二,是军事通报制度。边境前线应设立联合值守办公室,开通军政两用热线,并定期组织实地联合巡逻,消除误解风险。
第三,是第三方监督机制。仅靠双边协议往往难以制约对方行动,应考虑设立由东盟牵头的小规模边境观察团,以民间与国际组织为主,负责监督协议执行与记录冲突行为。
上图:在柏威夏省一处营地内等待领取救助物资的柬埔寨平民
在谈判中,若无法引导舆论理性降温、避免边境议题的政治化,任何外交文件都可能被舆论撕碎。
两国政府若能借本轮停火机制化边境治理,转化为联合开发、基础设施互通、民间协作的新起点,未来不仅冲突概率将显著降低,更将为整个东南亚地区提供一个“从敌对到协作”的模板。
和平不能仅靠枪声短暂沉寂来维持。
和平是制度,是信任,是结构性的冲突预防能力,是当下一名边防士兵在面对摩擦时,知道自己可以通过热线而非开火解决问题;是一位边民在听到炮声时,相信政府有能力避免重演苦难;更是一个国家在面对挑衅时,有信心通过谈判而非动员解决问题。
柬泰之间的冲突不是第一次,未来走向还有待进一步观察;但边境和平,从来都不是天上掉下来的幸运,而是双方有诚意、有智慧、有勇气地一起把不信任挪开,才能走出的唯一道路。
出品人:Miles
记者团队:人鱼、Miles、时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