柬埔寨著名的洞里萨湖,是东南亚最大的淡水湖,旱季时平均深度仅为1米,面积为2700平方公里,雨季时水深可达9米,而面积则扩大6倍!比中国最大的湖泊还大。正因为是雨旱季水涨水落的原因,他们的房子都必须建在半空中,离地三尺。
战争笼罩这个国家太久了!差不多在十年前,血雨腥风才真正停下来。人民刚刚离开死亡的威胁,但是离幸福和富足依然还很遥远。这部分人,他们连在岸上的小破屋也没有,只有一艘船,全家老少都生活在船里,是名符其实的水上人家。
这里的大多数船屋都很简陋,一眼望去,家里没有一件像样的家具。由于湄公河冲积物质带来的养分丰富,湖中盛产鱼虾,使得洞里萨湖成为柬埔寨北部的主要“肉食仓库”,湖的周围有三百万以上人民直接或间接地以渔业为生。洞里萨湖暹粒河口段因聚居“水上人家”而成为吸引外国观光客的景点。
他们傍湖而居,将房屋和村庄都建在湖上,靠水吃水,与洞里萨湖朝夕相处,随湖水沉浮生息,久而久之,“浮村”便形成洞里萨湖上一道道独具特色的风景线。当我们乘坐的小木船沿着红树林往里行驶,沿途的水上村庄渐渐出现,一排排用木材和竹子搭建而成的吊脚楼矗立在水面,里面生活着形形色色纯朴贪困的居民。
这些水上房屋大都破旧不堪,摇摇欲坠,但这里的村民却日复一日地安祥生活着,村中的男人们有的开着木船接待外来游客,有的在湖中撒网捕鱼为生;女人们有的划着小船接客游览湖区树林,有的在船上洗衣服、洗菜;孩子们有的在船上嬉戏、洗澡,有的坐在自家房屋窗前,瞪大双眼,好奇地看着水上来往的游人。一幅原汁原味的柬版水上“清明上河图”活现在人们的眼前。
导游介绍说:这些小船上的人家多是越南难民,上个世纪七十年代,越南十万“志愿军”入侵柬埔寨。一些战俘没有回国,还有一些在越南国内战争时期顺着湄公河躲到洞里萨湖的难民。柬越战争后,柬埔寨政府将其集体驱逐出境返回越南,但是越南政府不允许船民上岸,又将他们赶回洞里萨湖,于是他们成了无国籍、无身份、无自由的三无人员。柬埔寨政府不得不让他们在湖上呆了下来。但是不允许他们从事捕鱼以外的任何工作。上岸办事看病可以,但决不能在岸上过夜。
这些小船上的人家只能在洞里萨湖母亲河里维持着人类生活最低的水平。好在洞里萨湖面宽阔如海,鱼虾丰富,能满足生存的基本需求。他们基本上不与柬埔寨人为伍,再者也没有柬埔寨的身份证,久而久之,便在洞里萨湖形成了另一道风景线。随着社会的发展,两国政府也投资建了水上学校、教堂、商店等设施。但也只是改善而已,没有解决极度贫困的根本问题。
在柬埔寨暹粒市洞里萨湖边,水上人家在人类社会的各种活动,都悠扬地在水上悠然、缓慢地进行。形成了一个个处于漂浮状态的村庄。他们在这个大湖上自由地漂泊,以最顺应自然的方式,靠水吃水,人与自然共存。靠那坚韧不拔的毅力年复一年、日复一日地生存下去。浩瀚的洞里萨湖,对水上人家来说无异就是一个世外桃源……
来源:头条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