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数人去过柬埔寨
他们去探寻佛教国家的文化礼仪
无数人去过柬埔寨
他们去探寻诠释东南亚文化的另类艺术
我只知道这里的孩子是那么朴实纯真
这里留下的西方人又是怀着怎样的信仰在这里
去过那么多东南亚
这里却是打开心底深处的地方
很多人了解吴哥窟许是读过蒋勋老师的《吴哥之美》。人说去了柬埔寨,怎么能不去吴哥窟(ANKOR WAT)。这个1992年就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评选为世界文化遗产的地方也是柬埔寨的国宝。很有意思的是,吴哥窟的门票全部是电子摄像头现场拍照合成门票,你可以带着你最为纪念的物品一些合影留个纪念。
东南亚的气候潮湿闷热,40多度高温下,任凭汗水湿透又烘干,还是宁愿在四个小时的紧凑时间里,探寻这里的每一处。这是一座千年的庙宇,至今仍不知是经历了什么这座千年的文化瑰宝一夜之间埋没在热带雨林当中。知道上个世纪才被白人探险家发现展现在世人面前。很多人来到这里都会寻找那个高棉时代的遗迹,无论从每个角度高棉的微笑都用一张悲悯的面孔看着你、洞察人心,时间万物好像在这一刻都静止了。在雨水和风霜侵蚀的寺院外墙上看见千年的风霜却无法想象那个世纪的繁华落幕。
柬埔寨是世界上最落后的国家之一。
无法想象这里的通货膨胀到拿着当地钱一两百万出门也不如一美金好使。这里到处是光脚找游客要钱的孩子们。许是为了生存,被大人操控着嘴里一直念着"dollars,dollars!"
“景区里看见一个带孩子的光脚母亲,我把包里的饼干拿给孩子。 母亲脸上立刻流露出笑容,却也掩饰不了她眼角讨生活的沧桑。 孩子的尿布已经脏的不知多久没有换过了。 母亲很安静,我想她或许跟我一样差不多年纪吧。。 那一刻,无以言语。”
对于僧侣来说,吴哥存在的意义是值得他们不断探寻的吧。
司机大哥说:在这里讨生活的穷人一家人一美金可以过一星期。还有内战时期曾经留下了600万颗地雷,有6.5万人不慎触发地雷,其实4.5万人终身残疾。不少家里男丁正值壮年,残疾导致的劳动力丧失,对于女眷来说一美金过一星期实在太正常不过了。听完介绍,我们一车人都沉默了。
—市场上随处可见经历过地雷受伤乞讨的残疾人
—许是受佛教的影响,这里的莲花总是宝座的模样。
—谈好价钱到市场,多给了突突司机小费。司机大哥开心的合不拢嘴
—高峰期的金边马路上也是会堵车的

—马路边早当家卖莲蓬的小男孩和市场里帮父母做生意的小男孩。
——餐厅外光脚丫的小孩,给了零钱给他们,脸上笑开了花。
——金边的街头,碰见两个没衣服穿在垃圾堆上玩耍的孩子。五味杂陈。拿出手机拍他们那一刻我没能控制住手抖,孩子惊恐地看着我,笑声戛然而止。
都说孩子是祖国的花朵,下一代是我们的希望。
看见此情此景,我很庆幸我们是中国人。
这些小孩吃不饱穿不暖,被生活的重担早早压弯了脊梁。
营养不良的脸和黝黑的皮肤,仍然透露出他们的天真无邪。
我想我明白了为什么皮特朱莉夫妇一直助力于支持柬埔寨救助公益。
很庆幸,那个时候和朱莉夫妇能在同一酒店相遇。
转身进电梯瞬间,一件纯白背心,一顶草帽,一个帆布包,
戴墨镜的脸上凸显出精瘦的颧骨,这就是我见到好莱坞巨星。
当地服务员说:这是我的荣幸能服务他们这样有崇高精神的人。
不是作秀,她是真的为慈善付出一切。
——西哈努克城旅馆区就两条街,往海边走周围全是酒吧和住宿
大概16年去的西港,那个时候还没有现在经济区大肆发展,那里的节奏很慢。好像一念之间,走在平衡木的两个极端。
她是恬静淳朴的,她有得天独厚的海滩。
她又是破败困苦的,她有缺衣少食的现实。
我们知道西哈努克城(SHIANOHKVILLE),它的名字是以西哈努克亲王命名,城市位于柬埔寨西南海岸线上。这个柬埔寨最大的海港,目前地位相当于柬埔寨的“深圳”,当地唯一的免税港特区。
—市中心金狮纪念碑,据说是纪念西哈努克夫妇
—海滩上当小女孩,很配合让我照了一张相
几年前的西港并没有现在这样大量的开发建设,那个时候的西港是安静和淡然的。粉红夹带金棕色落日的海滩,街边叫卖卖汽水椰子的小贩,旅店门口招揽生意的咖啡肤色的老板娘。极低的物价和零散的车辆在火辣热浪街上穿梭。这里的悠然慢节奏已然把时间调停。没有物欲,也没有儿女情长。好像只有最简单生活的烟火气。突然想到一句话:时间最会骗人,但也能让你明白,这个世界没有什么不能失去。
来接我们飞机的是一位70来岁白发苍苍的新西兰老人。我很诧异他为什么选择来到西港这个并不富裕的地方。印象中的新西兰是慢节奏却风光无限好的养老胜地。那里的人们都很有礼貌,那里的生活很便利,自然风光很原始却又美不胜收。就一点和西港很像。好像节奏慢到无欲无求。
递了一块巧克力给老人打开了话匣子。老人说90年代时就和老伴来这里定居,后来渐渐习惯这里爱上这里。在他的眼中这里和新西兰是没有区别的,车马很慢,生活安逸,没有太多物质追求,和爱人一起相伴到老。直到老伴走后,他依然一个人坚持着他们的初衷。或许偶尔还会孤单,但为爱去做不觉孤独。
这是个关于信念的爱情故事,又是一份平凡的伟大。我们之中又有几人能做到洒脱如此。我想在我一生当中,都会很崇敬这样的人,无论什么肤色,无论是明星还是平民。他们洗净铅华,一直坚持信念做一件事。
从机场出来的路上碰见路边吃草的牛,第一次见到瘦骨嶙峋的牛,在此情此景下。我想那位老人的话更令我动容。
去到港口路上所见的破败房子。一个接一个,整齐地列队。偶尔有妇女在家门晾着衣服。三两孩子在40多度的高温下嬉戏。还有路上偶遇的几个骑摩托的青壮劳动力。那个时候的西港还没有开始建设。老百姓就在这种“微波炉”烘烤的铁皮房里讨生活。
这里
一边是地狱
一边是天堂 (转自今日头条CC探世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