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刘颖
5月13日上午,洪森总理通过脸书号召柬埔寨民众一起踊跃接种疫苗,以便尽快遏制疫情的蔓延。疫苗的出现,无疑对于深陷在疫情囚牢中的我们来说是一种曙光,但是否愿意接种却是一个新的问题。
疫苗到底该不该打?疫苗真的有效果吗?疫苗打完是否有副作用?在一连串的问题面前,我们认为在有安全保障的前提下,疫苗接种刻不容缓。
中国与西方的疫苗安全战疫
对于大多数人来说,疫苗的安全性是首要考虑的问题。目前上市的疫苗主要有中国、美国、英国和俄罗斯生产的疫苗。其中,中国的科兴疫苗、中国生物疫苗表现尤为突出。
就在最近,印尼卫生部便极力赞赏中国的科兴疫苗。因为他们曾经观察了25374名科兴疫苗接种者,发现100%的人可以免于因新冠肺炎死亡,住院率和死亡率都大幅下降。在中国,截至4月22日,新冠疫苗接种已经超过2亿剂次,可见接种规模之大,安全性也较高。柬埔寨也在5月11日的时候向中国采购了50万剂的科兴疫苗,目前已顺利抵达金边,还有100万剂疫苗将在本月23日抵达。
尽管疫苗接种的安全性较高,但是每个人也需要根据的自己的实际情况进行合理安排。在接种之前,人们要看清楚注意事项,如果存在一些提示症状的话,比如过敏、生育、疾病等情况,则不建议接种疫苗。
疫苗到底有没有副作用呢?副作用是有的,但较少。据香港传染病学权威专家袁国勇的临床实验表明,以注射后出现发烧的情况来说,科兴是3.3%,辉瑞是14.2%,阿斯利康是18%,因此可以看出,科兴疫苗的副作用最少。目前,据医学权威杂志《柳叶刀》显示,科兴疫苗出现的副作用主要表现为疲劳、发烧、头疼,局部疼痛以及局部红斑,但这个概率非常低,甚至与打安慰剂出现的副作用一样。
“我时代”与“后真相”的博弈
既然有安全保障,为什么还有那么多人处于观望之中呢?究其原因,Web3.0时代下,去中心化、分布式的网络传播格局,使得人人都成为麦克风,成为信息的发布者,任何信息不经证实便进行“鼠标”扩散,增大虚假新闻发生的可能性。再加上“后真相”时代的来临,事实让位于情绪的宣泄,还原真相已经不再重要,“我思故我在”逐渐转变为“我在故我思”。比如这次引起网络舆情强烈发酵的“成都49中学生坠亡事件”中就可以看出,部分网民先入为主地以“阴谋论”评之,不管真相如何,宣泄不满的情绪才更为重要。即便现在事情出现反转,但仍然以固化认知为主,把自我束缚在蚕茧一样的房子里,拒绝外在声音的入侵。疫苗恐慌也是如此。
当官员带头打疫苗的时候,“好东西都是他们先享用”的声音出来了;当民众先打疫苗的时候,“我们不是小白鼠,不打”又一股声音出来了;当提倡每个人打疫苗的时候,“疫苗肯定很贵,我不打”;可当疫苗免费的时候,又出现“免费的东西肯定不好”。一轮又一轮网络用户“点击式”的观点输出与情感宣泄,基于从众与趋同心理的作用,逐渐形成“沉默的螺旋”,营造出疫苗恐慌的“拟态环境”,最终导致现实社会人们内心对于是否接种疫苗摇摆不定。
疫苗接种不仅是个人行为,同时也是一种社会行为。新冠肺炎危机是全世界人们需要面对的重大挑战,我们需要积极努力地去克服它。全世界都是一个命运共同体,需要每个人的携手努力,才能够让我们重回到疫情之前的美好生活。
当前疫苗接种是切实可行的一种方法,是一种能够减缓疫情蔓延的方法,但同时也需要注意自己的身体能否打疫苗,在健康的状态下接种疫苗是最好的选择。另外接种完毕后,不代表我们可以放松防护,疫苗只是降低感染的风险,不代表能够完全避免,因此出门在外还需戴好口罩。作为天天穿梭于网络中的我们,需要学会看待问题,保持自身思想的独立性,理性分析与思考问题,不偏听偏信,不随意盲从,相信未来的我们终会战胜疫情,迎来光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