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aria Yang也提到,如何从0到1的去研发符合当地口味偏好的产品,选择合适的渠道,都是中国食饮品牌出海要面对的难题。比如在渠道端,国内的经销商不仅有物流和分销能力,还有强大的终端服务能力,而在东南亚则完全不同。同时,海外经销商因为语言、文化、风俗的不同,管理上也有难度。柯瑞已经体会到了Maria Yang所说的“管理难度”。由于政策和法律问题,柯瑞所在门店的员工都是泰国本地人,其中有四个全职店员,其他的都是兼职。让柯瑞和他的合伙人略感头疼的一个问题正是员工管理问题,“有过做几天就走的员工,有的是个人原因,有的不喜欢中国团队的管理模式,泰国人相对来说更容易把工作和生活分开。”对于不少茶饮企业来说,出海东南亚的另一挑战是供应链。江华北告诉记者,东南亚有十多个国家,不同的国家需要不同的认证要求,特别是部分国家对于清真认证有非常严格的规定,要在当地做生意,必须完成相应的认证。部分国家的认证过程复杂而严格,并不仅仅是委托一家机构开具一纸证明,当地管理部门会委托国际认可的专业机构,到中国进行审厂,手续繁琐,周期长,费用高。此外,部分国家的认证条件也有较大差异,比如泰国要求所有食品原料都在泰国生产。因此想要出海的茶饮、咖啡品牌最好有自己的工厂,依靠外部供应商通过烦琐多样、不同要求、耗资费时的认证挑战很大。相比茶饮企业,饮料品牌的出海收效或许需要更长些的时间。记者在走访中了解到,目前大多数中国饮料品牌虽出海动作频频,但仍处于市场试水阶段,甚至有部分饮料企业认为还没有成绩可以分享。此外,大部分中国饮料品牌还处于贸易模式或代工生产模式阶段,还没有批量的海外建厂或并购的计划。也有饮品企业负责人告诉记者,以往布局东南亚市场的难点确实包括合规,各国的食品法规不同,如果无法合规就要面临无法销售的困境,特别是部分国家需要取得清真认证,操作难度较大。但在饮料企业自有供应链的情况下,合规工作总能通过投入时间和资金成本来解决,反倒是品牌和产品如何取得当地消费者的认可难度更大。广东省食品安全保障促进会副会长朱丹蓬对记者指出,长期以来中国饮料企业大多以中国市场为主,这与国际食品、饮料巨头全球布局的模式有较大不同。相比于经验丰富的国际饮料巨头,中国饮料企业在海外市场的拓展上仍然需要进一步积累经验,出海战略也需要不断完善,也不应操之过急。来源:第一财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