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英龙在“2025柬埔寨工业经济发展论坛”发表主旨演讲)
记者:Miles
8月25日,柬埔寨将2025年经济增长预期由年初的6.3%下调至5%。
下半年刚过去不久——柬埔寨就被推进前所未有的困境之中,国家形象和经济发展面临多重挑战:从横行霸道的园区诈骗丑闻,到骤然紧张的柬泰边境冲突,再到美国高达19%的贸易关税壁垒,无不令投资者对这个国家却步。
曾几何时,柬埔寨被视作下一个廉价制造业热土,但如今却四面楚歌、腹背受敌。在外有地缘风险、内有安全阴影的环境下,原本就单薄的投资信心进一步流失。
针对柬埔寨重重被包围的困境,这个国家的出路在哪里?如何才能救柬埔寨?针对这一系列问题,柬单网记者专访了“柬埔寨财经部”产业顾问、“柬埔寨产业与经济发展研究院”创始人,“普恩特商业”(新加坡/柬埔寨)董事、执行总裁孙英龙。
孙英龙早年曾就职于《经济日报》,也曾在被誉为中国民营经济晴雨表的《胡润百富》工作,2013年转型进入金融服务领域,从事政府引导基金的管理,并参与了多地政府的多支政府引导基金的建立与管理。
2017年,孙英龙来到东南亚发展,先是在新加坡从事私募股权投资,并作为当时FT中文网的专栏作家,随后在柬埔寨创办产经媒体Khmer Times中文网,并于上述两家媒体发表了多篇关于柬埔寨产业发展趋势和投资潜力的观点与文章。
2024年,孙英龙受聘成为柬埔寨财经部产业顾问,并在财经部的支持下筹建柬埔寨首个政府和产业智库“柬埔寨产业与经济发展研究院”。
关于柬埔寨目前面临的问题和难题,孙英龙向柬单网记者谈了他的思考和建议。以下均为孙英龙的采访实录。
采访伊始,孙英龙直接指出,如今柬埔寨面临最为突出的问题,就是极其负面的国际声誉。这一标签形成的国际形象远远抵消了其独有的众多投资发展潜力。
“放眼望去,柬埔寨缺少一个属于自己独有的国家标签。”正因如此,柬埔寨需要挖掘和塑造属于自己特色的国家定位,以改变外界的片面认知、重振投资者信心。
(柬埔寨新闻部长涅帕达阁下会见孙英龙团队)
犹如中国改革开放之初的“让一部分人先富起来”、“中国梦”;特朗普的“让美国再次伟大”、美国梦;英国的“全球英国”;德国的“工业4.0”;印度的“印度制造”;韩国的“汉江奇迹”;新加坡的“从第三世界到第一世界”等等。
孙英龙认为,如今柬埔寨,缺少并需要一个标新立异且能够展现自身优势的国家定位。
引进来
柬埔寨需要打造全新的国家定位
要想引资,先要重塑形象。如今的柬埔寨面临众多难题,以及负面声誉笼罩。在国际投资者眼中,柬埔寨仿佛被一圈阴影包围:园区诈骗、边境冲突、贸易高墙,每一项都足以令人生畏。
作为一个小国家,柬埔寨无法左右大国博弈和全球市场行情,但孙英龙认为柬埔寨可以也必须主动求变,从自身找出路,重新定位国家战略,以开放、大胆和创新与过去的区隔开来,从而形成柬埔寨的新国家名片。
过去,柬埔寨吸引海外投资的卖点无非是廉价劳动力和出口关税优惠。然而,随着最低工资逐年上涨、欧美贸易特惠政策的变化,这些旧优势已渐渐褪色。
为此,我认为柬埔寨必须为自己打造新的“亮点产业”或政策优势,才能在激烈的区域竞争中脱颖而出。我一直强调,正确的产业定位是重中之重,选对发展方向胜过盲目撒网。

(Khmer Times中文网主办的“2025柬埔寨工业经济发展论坛”)
“那么柬埔寨有什么独特潜力可挖呢?从资源禀赋看,柬埔寨拥有丰富的农业资源(稻米、腰果、水果等)和不断增长的年轻人口。如果能将这些要素与产业战略有效结合,完全可能打造出别具一格的国家名片。”
“例如,可以学习越南、泰国的经验,发挥柬埔寨农业占比GDP比例基础,通过政策引导和招商选资,发展农产品深加工与出口,树立‘东盟粮仓’或依托全球第二的腰果种植规模打造‘世界腰果品牌中心’的新形象。”孙英龙告诉柬单网记者。
柬埔寨,不仅需要产业上的定位,也需要国家名片的世界故事。
孙英龙坦言,仅靠美元流通和监管宽松这些“过时”的优势远远不够支撑工业经济的快速发展。但如果叠加上更具吸引力的新政策,比如推出系列产业投资优惠、拿出自由签证和人才引进计划等,柬埔寨的“梧桐树”才有可能茁壮成长,从而引得凤凰栖息。
值得注意的是,柬埔寨新政府已经提出了“五角战略”等发展蓝图,希望在政治、经济、社会等领域实现突破。孙英龙也在2024年柬埔寨的区域经济定位提出了“新三角理论”( 孙英龙“新三角理论”将成为洪玛奈“五角战略”驱动柬埔寨未来发展的务实引擎)为柬埔寨的区域分工提供理论依据。然而,这些论调目前仍然停留在理论阶段,若想具体实施尚需时日。
(孙英龙受邀参观CDC传讯中心)
要呈现新的的局面,柬埔寨政府必须将宏观愿景转化为具体政策行动,并辅以坚定的政治意志。孙英龙一针见血地指出,柬埔寨当前缺少的正是一种国家在经济发展战略上引导作用。如果没有自上而下的顶层设计和系统推进,“下面各唱各的调”,再多的园区和企业开张,都改变不了各自为战,难以形成合力的困局。
“因此,引进来阶段的关键,在于国家层面拿出破釜沉舟的决心,找准方向、大胆改革,以新思路新举措塑造柬埔寨的新国家品牌。”
留下来
让一部分人先富起来
吸引投资者只是万里长征第一步,更大的考验在于如何让他们留下来且在这里生根发芽。在过去十几年里,不少外资企业曾涌入柬埔寨淘金,但也有不少半途撤离,原因无非是赚不到钱或看不到前景。
要扭转这一局面,柬埔寨必须为投资者创造一个稳定、有序的良性发展环境。正如中国改革初期的名言:“让一部分人先富起来”所说。对柬埔寨而言,这部分人就是愿意第一个吃螃蟹、投资落户的产业先行者。
在采访中,孙英龙也针对性提出如何让投资者“留下来”的思考与建议。
“只有他们尝到了甜头,才能吸引更多资本接踵而至,形成滚雪球效应。要做到这一点,柬埔寨需要在产业政策、园区运营、人才保障等方面进行差异化创新,提供有别于其他国家的特殊优惠与支持。”孙英龙说。
首先,产业政策上要有“弹性”,打破一刀切的旧模式。我们过去柬埔寨给予投资者的优惠主要是统一的税收减免,几乎哪个工业园区和特区都能申请。这种普惠制虽然简单,但缺乏针对性,无法突出柬埔寨任何一个产业或地区的比较优势。
(Khmer Times中文网2025年度品牌战略合作机构圆桌派餐会)
孙英龙在“迷局与突破——2025柬埔寨工业经济发展闭门论坛”上就直言不讳的说:“谁都拿得到的政策,就没有特色。如果我能拿到而你拿不到,我才有差异化优势。”
他建议柬埔寨产业政策的制定部门:对于某些在柬埔寨有能力形成产业集群优势、规模优势和产业特色的工业园区或经济特区,应该推出更具针对性和贴合性的产业政策。如果某个园区招商选对了方向、做出了产业集聚效应,政府就应该给予该园区别处没有的专项政策。
“当针对某个产业领域的特殊政策只有我的园区才有的时候,落地我的园区就是你最正确且必须的选择。”孙英龙用最通俗的话描述专属政策对于工业园区和经济特区发展的作用与意义。概而言之,政策要有灵活度、可定制,而非墨守成规。
柬埔寨副首相孙占托近期也呼吁国际投资者“留在柬埔寨,扩大生产”,声称柬埔寨提供“东盟最自由的投资制度”和支持型政府。
“当然,喊话容易做起来难。真正的考验在于,面对财政压力,政府能否拿出魄力放弃部分短期收益来换取长期投资。”孙英龙反复强调,柬埔寨也应放眼长远:当投资与人才纷至沓来时,带来的税收和经济活力或许更持久。
简而言之,产业政策的灵活性体现在方方面面,既包括税收、土地等硬优惠,也包括签证、人才等软环境。只有做到量身定制、灵活务实,才能让投资者在柬埔寨真正有利可图。
(新关税战下中企出海柬埔寨的“危”与“机”柬中巅峰对话现场)
其次,提升园区运营和服务能力,为投资者提供“保姆式”保障。产业园区是吸引制造业投资落地的主要载体。柬埔寨各地也建立了不少经济特区和工业园,但许多园区的发展思路还停留在“圈地—卖地”阶段,缺乏长远规划和服务意识。
孙英龙曾撰文总结工业园区运营如何做到“四两拨千斤”,其中除了上述正确的产业定位和获取特殊产业政策的能力之外,就是实现和完善产业配套的能力与提供系统服务的能力。也就是说,园区不仅要招商引厂,更要为企业营造一个宜业宜居的生态系统。
“园区是个小社会,国家是个大园区”,从工业园的角度,既要考虑产业投资者的需求,也要照顾产业工人、管理人员的生活;而从国家层面看,道理是一样的——让来的人既能赚钱,也能安居,感受到受尊重、被认可,享受便利的营商环境。
再次,用机制创新和长期承诺来给投资者“吃定心丸”。外资企业选择留下,归根结底看的是利益和安全两点:能否长期盈利,以及政策环境能否持续稳定。为了保障前者,柬埔寨除了提供上述政策优惠、配套服务外,还应在更宏观的层面给予投资者拓展市场的机会。
孙英龙强调,政府的引导作用非常关键,“这个过程也必须要由政府来引导”。如果政府不出面统筹,任由各园区各自为政、企业各谋其利,那么国家形象和整体竞争力都无从谈起。
壮起来
柬埔寨必须有自己的精良部队
当投资者愿意来、也留得住之后,孙英龙说下一个战略目标便是让他们发展壮大起来,通俗说就是让他们的产业基础和发展前景都得硬起来。没有自己的强势产业集群,柬埔寨就难以在区域竞争中突围,打赢产业升级和经济转型的翻身仗。
这个阶段,需要柬埔寨在已有产业基础上进行本地化加工、产业链延伸和市场升级,逐步培育出若干具有国际竞争力的拳头产业。

(Khmer Times中文网主办的“柬埔寨金融机构不良资产处置专题研讨会暨Capital Club主题酒会”)
孙英龙说,柬埔寨是传统的农业国家,近年已崭露头角成为一些大宗农产品的重要生产者。以腰果为例,柬埔寨在2024年取代印度成为继科特迪瓦之后的第二大生腰果生产国。但长期以来,柬埔寨腰果基本上以原料形式出口,国内缺乏烘干、去壳等加工能力。
结果,每年超80%的柬埔寨腰果被越南大量收购,并经过深加工后,以越南产品之名高价销往国际市场。
孙英龙感叹,这是典型的“为他人作嫁衣”,柬埔寨吃亏就吃在缺少本地加工能力。类似情况还发生在稻米、水果、橡胶等领域:柬埔寨的茉莉香米曾数次获得世界大米评比冠军,品质上乘,但出口以大米为主,品牌和溢价不高。
要改变这种局面,柬埔寨必须下决心发展本地加工制造业,把初级产品的附加值留在国内。据报道,2024年底,柬埔寨首家大型腰果加工厂投入运营,标志着柬埔寨开始迈出从原料输出到深加工的关键一步。
由此可见,农业资源+制造加工是柬埔寨可以也应该重点打造的一个产业集群。政府应当制定明确规划,在腰果、大米、橡胶、水果等领域扶持上下游项目配套,比如为加工企业配套原料种植基地、仓储物流设施,并在国际市场营销方面提供支持,帮助这些产业打通从田间到车间再到市场的全链条。

(Khmer Times中文网主办的“中-英C-Level商界精英主题酒会”)
孙英龙还说,政府必须提供长期而坚定的政策承诺,培育产业“精良部队”茁壮成长。制造业不是一朝一夕之功,一个产业从无到有、从弱到强,往往需要数十年的耕耘。这期间离不开政府的保驾护航和耐心扶持。
从韩国的半导体到越南的电子装配,无不如此。
“对于柬埔寨来说,更需要发扬‘愚公移山’的精神,在工业化道路上稳扎稳打。具体而言,政府应制定10年至20年的产业发展规划,明确优先发展的产业以及阶段性目标,并确保政策的连续性和一致性。”在摩根大厦的孙英龙比较有信心的告诉柬单网记者。
一旦承诺,就给企业吃下“定心丸”。同时,建立定期的政府-企业对话机制,倾听产业界诉求,及时调整政策细节。此前,IMF也建议柬埔寨加强结构性改革,提高生产率、拓宽增长驱动力,并为2029年即将脱离最不发达国家行列做好准备。
在采访中,孙英龙多次强调国家战略主导的重要性,他认为柬埔寨之所以产业发展“接不住”、“留不下”,正是缺乏国家层面的引导和统筹。换句话说,需要洪玛耐首相亲自牵头统筹。
未来政府应担起“统帅”角色,为产业精兵强将指明方向、提供后勤。概括来说,柬埔寨杀出重围、打赢翻身仗的希望,就寄托在这些正在孕育的核心产业集群上。
一支支精良的产业部队——无论是农产品加工、橡胶轮胎,还是建材家居、优势农产——将成为柬埔寨经济新的增长极和国际名片。只要给予时间和养分,它们完全可能成长为下一个“柬埔寨制造”传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