趁着春节假期,选择去热带海岛、东南亚国家旅游过年的市民为数不少。
义乌的丁先生在节前错峰出游,带全家去了一趟柬埔寨,想着正好赶在除夕前回国走亲访友,两不耽误。
熟料回到义乌后,他突发高烧不止,全身肌肉酸痛,体温最高时达39.4℃,急忙送至浙大四院就诊。
该院急诊医生依据丁先生临床表现,结合热带旅游的流行病学史,将其标本送疾控做蚊媒传染病筛查,最后确诊为基孔肯雅热。
据悉,这是一种由基孔肯雅病毒引起、经伊蚊传播的急性传染病,与登革热、寨卡病毒病等同属蚊媒传染病。
“这种病的临床症状与登革热也类似,容易误诊。虽然大部分患者可以痊愈,但目前尚无特效药,也没有预防的疫苗。如果治疗不及时,常会出现持续性的关节疼痛,个别患者还会留有关节功能受损等后遗症。”
浙大四院感染科副主任居红珍介绍,基孔肯雅热潜伏期通常为3~7天,主要症状表现为发热、皮疹及关节疼痛等。
丁先生被确诊为基孔肯雅热后,通过对症降温处理,入院第3天已恢复正常体温,同行出国游的家人也未发现不适症状。
登革热的“好基友”——基孔肯雅热
登革热你就听得多了,然而基孔肯雅热你听过吗?
其实基孔肯雅热和登革热,也有不少相似之处,比如它的传播也和蚊虫有关系。
当然它们之间也有区别,下面这张表告诉你它们的异同。
基孔肯雅热
基孔肯雅热由基孔肯雅病毒感染所致。
传染源:人和猴类是主要传染源。
传播媒介:基孔肯雅病毒的主要传播媒介是蚊虫,包括埃及伊蚊、白纹伊蚊、非洲伊蚊、三带喙库蚊。
当媒介蚊虫叮咬了带有病毒血症的病人和猴类后,病毒在蚊体内增殖,再叮咬健康人可传播本病。
主要临床表现:发热、关节剧烈疼痛、皮疹和轻度出血体征,称为“基孔肯雅热”。
潜伏期:2-12天,通常为3-7天。
基孔肯雅热的流行特征:
【1】地区分布:基孔肯雅热是一种自然疫源性疾病,它的分布和媒介蚊虫的分布相关。
主要流行地区有印度、泰国、马来西亚、菲律宾、柬埔寨、越南等。我国的云南和海南均从蝙蝠和蚊虫中分离到基孔肯雅病毒。
我国的云南、海南、广东的人群血清中检测出抗体,证明在我国基孔肯雅的感染是存在的。
【2】季节分布:基孔肯雅热流行的季节性与传播媒介埃及伊蚊、白纹伊蚊的繁殖季节一致,主要是5-10月份。
【3】人群分布:基孔肯雅热流行时,任何年龄均可感染发病,性别之间无明显差别。
来源:微信公众号【我在柬埔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