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55 98 375 667 www_58cam info@58cam.com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快捷登录

开启左侧

南洋华人如何选择文化身份?(上) [复制链接]

微信扫一扫 分享朋友圈

中国热点 发表于 2020-11-4 22:08:47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 来自广东

文/Ly Kent
编/Ly Kent、胡思云

中文最怀旧的一个名词即南洋,不错,是南洋,不是东南亚。虽然指同一个地方,但南洋与东南亚是两个世界,东南亚只是红色新闻的一个空洞的背景,而南洋却拥有一切色香味的细节:椰树的碧绿,雨中的老榕,卖猪仔船舱喧腾的汗味,南越法国殖民地的建筑,堤岸华人街的朴素,还有电影《情人》里梁家辉米色的西装和一顶白色礼帽,以及高棉的微笑,映照着湄公河的夕阳。

1.png
1900年代海峡殖民地的华人。
图片来源:Bettmann/Contributor/gettyimages

一个中国公民脱离中国国籍,成为其他国家的公民,那他还算中国人吗?拥抱华人文化,可以与“中国人”此一身份认同区别吗?这些问题,由不同海外华人回答,答案可能截然不同。对部分马来西亚、新加坡华人来说,中国可能仍是他们的“祖国”。

美国拉洛奇大学(La Roche University)社会学教授 Azlan Tajuddin,2018 年在“国际与全球研究杂志”(Journal of International and Global Studies)发表文章,从1826年英国开始在新加坡、马来亚及槟城建立殖民地,到1957 年马来西亚独立,讲述不同马来华人如何在流散海外的不安驱使下,构成对中国的政治身份认同。

牛津大学名誉教授、社会学家 Robin Cohen 认为,侨民社会身份的发展,多反映在“关于家园的集体记忆及神话;包括他们想像中的位置、历史及成就”。Tajuddin进一步指,“家园”的意识推动了年轻一代,努力在殖民统治下,重建自身不断消减的原有身份意识。只要“家园”意识成为侨民的信念,实践于日常生活中,便会变成社会认同的一部分,以此维持对“祖国”文化的渴望。

Tajuddin认为,马来西亚华人的政治意识,主要在殖民时期形成。当时,不安开始在流散海外的华人社区浮现。当时,他们正在殖民地权力关系及身份认同上愈趋边缘。像其他西方国家的殖民地一样,殖民带来压制现代公民权利、种族及族裔不平等的制度。随着时间流逝,华人作为移民少数民族,处于次等地位,又开始与中国文化脱节,如何在种族多元的资本主义社会中维持原有文化身份,成为挑战。

2.png
1881年,华商聚集在槟城岛的会所。
图片来源:J. Taylor/Wellcome Collection

Tajuddin指,15世纪中叶,首批到达马六甲苏丹国(Kesultanan Melayu Melaka)的华裔定居者,并没有适应问题。早期在当地港口成功致富的华商,部分与当地人通婚后继承马来习俗,即后来的“峇峇”。他们能适应当地环境、掌握当地语言,较易为社区所接纳。随着苏丹国日渐注重商业,他们的社会地位随之提高。1826年英国开始在马来西亚建立殖民统治后,不少峇峇便以买办身份,充当英国企业与当地地主间的桥梁。

不过,英国自中国南部输入的廉价劳工,与“峇峇”情况完全不同。Tajuddin 表示,许多散居各地的廉价劳工,只想赚钱然后回国。不久,东南亚的华侨,包括讲福建话、潮州话、客家话及广东话的族群,便构成“南洋华人”的身份。20世纪初,各社群身份认同已有差异。一方面,峇峇后代的社会地位一般较高,以过上西式生活并以自身混合的风俗为荣。另一方面,南洋华人主要从事低工资职业,与前者对比鲜明。Tajuddin形容,峇峇虽然尊重中国传统,却又认为在中国出生、后期来到当地、较贫穷的兄弟,是沉沦的一群,而致力于保持双方的社会距离。

Tajuddin引用海外华人研究学者王赓武的分析,指马来华人有上中下三个社会阶层:峇峇成功进入顶层,中层是一群受过中国教育的专业人士、来自中国的华文学校教师,而大多数人受雇的低薪华工则属于底层。Tajuddin认为,即使是受过教育的中层,仍没有能力区分国家及民族两个概念。同时,他们愈发焦虑,认为殖民主义及西化对中华文化及年轻一代有害,因此通过教育,激起很多底层华人以中国为中心的意识。又鉴于大多数底层华人不曾受教育,且仍然怀有带着财富回家园的梦想,这类观点容易引起他们共鸣。

Tajuddin指,部分马来亚华人,在自己生活的社会并不起眼。相反,在强烈的孝道观念暗示下,他们认为马来亚只是自己在中国的延伸或临时居所,且难以想像,要将主要由华人居住的社区的主权,向外国人奉上;自己的忠诚、义务都应留给中国。社会地位的差异,就是令1930年前,包括峇峇在内的马来亚华人,政治倾向平行各异的原因之一。

当然,部分后至的马来亚华人,亦有从商致富的机会。Tajuddin提到,部分中国出生的华人,通过家族企业及商会,在马来亚建立新的地方资本家体系,其商业技能及知识,甚至英国人亦无法比肩。他们在20年代经营的本地零售、小型银行及批发企业,发展成当地资本主义市场的营运支柱,得以跻身社会上层,成为马来亚及新加坡的新买办阶层。1874年生于大清的福建商人陈嘉庚,便同时是马来亚知名慈善家。Tajuddin指,新一批华商出现,激发许多文化组织、学校及新闻机构成立,包括陈嘉庚在1923年创办的华文报章“南洋商报”(Nanyang Press)。随着新来的华人人数增长,令峇峇们愈发不知所措,因为前者开始讥讽峇峇接受马来文化,认为他们已不是“纯正”的中国人。

至于马来亚社会中层的华人,则是当地推广中华文化的先锋。Tajuddin形容,这些“教育家”坚信马来亚的未来应与中国密不可分。他们一方面与精英阶层合作,为中国提供各种政治、赈灾捐赠,另一方面通过马来亚及新加坡的商会,在当地大兴华语教育。适逢1927年,以“三民主义”为宗的国民党,在中国北伐推动“中华民族”共同身份;Tajuddin认为,此时身在马来亚的华人教育家,开始了解良好的政体组织在侨民社会有多重要。国民党马上受他们追捧,不少商界精英亦为其提供财政支持,其中包括建设国民党马来亚党部分支及作融资。华人资本家通过对中国的慷慨贡献,维持了他们在侨民社会的领导地位。

马来亚华人的政治身份认同,取决于他们与国民党的关系,并持续到30年代。直至第二次世界大战开始,加上国共争斗,一切另起变化。

下篇链接:南洋华人如何选择文化身份?(下)



(此内容为【柬单网 APP】客户端原创作品,转载请联系客服小茜授权, 未经允许转载,将被视为抄袭侵权)

**********

柬单网同城便民功能上线了!!找工作?找二手?找车子?找房子?转让商铺?一键解决>>>

**********


精彩评论20

此生不悔 发表于 2020-11-5 07:51:04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 来自柬埔寨
历史的长河有着不堪、同时亦藏着辉煌
来自: iPhone客户端
气质担当 发表于 2020-11-5 00:37:03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 来自广东
南洋,不是东南亚。虽然指同一个地方,但南洋与东南亚是两个世界,东南亚只是红色新闻的一个空洞的背景,而南洋却拥有一切色香味的细节:椰树的碧绿,雨中的老榕,卖猪仔船舱喧腾的汗味,南越法国殖民地的建筑,堤岸华人街的朴素,还有电影《情人》里梁家辉米色的西装和一顶白色礼帽,以及高棉的微笑,映照着湄公河的夕阳。
来自: Android客户端
犀利哥犀利 发表于 2020-11-10 17:41:48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 来自广东
一个中国公民脱离中国国籍,成为其他国家的公民,那他还算中国人吗?拥抱华人文化,可以与“中国人”此一身份认同区别吗?这些问题,由不同海外华人回答,答案可能截然不同。对部分马来西亚、新加坡华人来说,中国可能仍是他们的“祖国”。
来自: Android客户端
sukingsee 发表于 2020-11-4 22:14:19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 来自柬埔寨
喜欢~,下次有这样的好内容,记得分享哦来自: Android客户端
凯瑞开心 发表于 2020-11-5 00:04:34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 来自柬埔寨

来自: Android客户端
沈大维 发表于 2020-11-5 00:59:04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 来自柬埔寨

来自: Android客户端
柬婿 发表于 2020-11-5 02:21:42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 来自湖南
路过
来自: Android客户端
梦醒忆悲凉 发表于 2020-11-5 05:07:59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 来自柬埔寨
厉害
来自: Android客户端
陈彤 发表于 2020-11-5 05:13:04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 来自山东

来自: Android客户端
王维锋 发表于 2020-11-5 05:42:07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 来自柬埔寨

来自: Android客户端
潇湘夜雨 发表于 2020-11-5 06:39:02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 来自柬埔寨

来自: Android客户端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0关注

0粉丝

7109作品

找资讯,找工作,找房子,就上柬单网!注册账号 本站账号登陆 QQ账号登陆 微信账号登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