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天,24小时,1440分钟。
腊月廿九,除夕前夜,四位老人,三个小孩,两对夫妻。2020年,唯一的相聚时间。
凌晨一条短信,打破了这份团圆。
一个奔赴回国,一个驻守在柬埔寨。
两份职业,一个家庭,牵引中柬两国的友谊。
这是我们家2020的故事。
01 一条短信 分离两个家庭
2018年5月,我申请外派,来到柬埔寨。妻儿也义无反顾地跟随,就这样,我们一家三口在柬埔寨安了家。
刚来这里,确实是不适应,这里的交通、饮食和语言跟国内完全不同。
好在我们都年轻,适应也快,迅速投入到工作中,儿子也有了自己的朋友圈。
但有一点一直让我耿耿于怀:亲人都在国内,见面极其不易。
为此,2019年,我把爸妈接了过来。临近年底,我还邀请了岳父母和弟弟一家来柬埔寨玩,期盼我们一大家人在国外过一个特殊美好的新年。
他们如约而至。
见面时,3个小孩子哭着抱在了一起。过一会儿,又开始叽叽喳喳地分享自己身边的趣事。
为了庆祝这次难能可贵的团聚,我们打算自驾去柬埔寨的旅游胜地——七星海。
简单收拾收拾,一行11人就浩浩荡荡出发了。来到目的地之后,我们被眼前的景色治愈到了。
波光粼粼的沙滩,奶白的沙滩,蔚蓝的天空,温暖的阳光,小孩子在追逐打闹,大人们坐在一起聊聊家常。
可是,这样的温馨场景,被凌晨的一个短信终结了。
第二天刚起来,就听到弟媳说国内疫情形势严峻,医院凌晨发布信息,让大家回去待命。她与丈夫短暂思考之后,决定以最快的速度回家。
同样作为公职人员的我,十分理解弟媳现在的心情,大家有难,小家只能往后靠。
那一天是2月24号,除夕,同胞都在准备过年,街上洋溢着热闹的氛围。与他们不同的是,我们在准备分别。
当天,中国新增新冠肺炎确诊患者超400例,累计确诊77150例。触目惊心的数字预示着疫情的不同寻常。而柬埔寨疫情尚且只有1例确诊患者,相对来说形势比较乐观。
考虑到弟媳工作的特殊性和疫情的局势,岳父母和弟媳的两个小孩暂且留在柬埔寨,我和妻子照看。
计划好这些之后,弟媳俩人买了最近的一班飞机,匆忙收拾行李。我也开始匆忙找车,送他们去机场。
从度假区到机场,颠簸了几个小时,午夜登机,凌晨到家,早上到医院就位。从接到单位通知到重返工作岗位,弟媳花了不到24小时。
我们一家人的团聚,也仅有24小时。
02 一个家庭 4位老人,3个孩子
弟媳俩人回国后,我们家有4个老人、3个孩子,加上我和妻子,9个人,一大家子,真心“不容易”。
先是弟媳的小儿子发高烧,在那个敏感的时刻,把我们急坏了。还好后面排查出来,是其他原因。但也真是苦了老人,大晚上照顾小孩子,给他擦身子,寸步不离地守着,觉也不敢睡。
柬埔寨的疫情形势也开始严峻,我的岳父母不仅要担忧这边的情况,还得担心国内的弟媳俩。
尤其是岳母,她人在柬埔寨,看着3个孩子,操心着我们的日常吃穿。看到柬埔寨的环境,很心疼我妻子。
另一边,她还担心着国内的儿子儿媳。老人在国内时,就跟他们住在一起,照顾着他们的起居,现在弟媳俩人独自在国内,就担心他们吃不饱穿不暖。
那段时间,真是今年最“兵荒马乱”的时期。
本来准备过一个不一样的新年,因为突发的疫情,弟媳两人上了“前线”,而我,带着一大家子人,驻守在柬埔寨。
我的担忧也不少。亲人的路途是否顺利,工作会不会有危险,柬埔寨这边3个小孩,4个老人,遇到问题能不能招架,都是问题。
后面,由于疫情还有签证的原因,岳父母和我妈妈,带着两个孩子,一起回了中国。
我儿子因为学校停课,也一个人在家里待了很久。
小区楼下有个游乐场,疫情之前,很多小孩子都会聚在那里玩耍。后来疫情越来越严重,游乐场的人也越来越少,玩伴越来越少。再到后来,儿子也不愿意下去了。
我看着儿子的变化,不知道这场疫情究竟给他带来的是无休止的假期,还是失去玩伴后的孤独。我只能多陪陪他。
小家得顾,大家更得顾。疫情爆发后,我的工作也“升级”了。
03 同事确诊 工作生活全部改变
从3月中旬开始,柬埔寨境内的确诊病例也急剧增长,从5例急速增至3月23日的87例,我也开始投入到紧张的疫情防控工作中。
我们行为了更好的防控疫情工作,每天都会汇总疫情信息,编辑成简报,报告给大家。这些信息都是我在汇总,然后分享到群里,让大家了解疫情形势。
除开工作,我还在中国商会秘书处兼职,看到了这场战疫中,同胞的互帮互助,以及中柬两国的“患难见真情”。
疫情期间,我们商会发起了捐款号召,并在航空公司、物流公司的大力支持下,将抗疫物资和爱心善款第一时间援驰祖国。
与此同时,我们行也收到了来自国内兄弟单位捐赠的医用外科口罩和N95口罩。
2020年过半,柬埔寨疫情也逐渐缓和,本以为可以风平浪静了。谁知道,“11·28”社区传播事件来了。
更恐怖的是,我们行有同事确诊了!我们也开始了居家办公模式。
居家隔离后,我们很少出门,家里屯了一大堆生活必需品。
想象中的居家办公应该是很轻松的,能多陪陪孩子和妻子。但实际上,真正实行起来,问题也是一大堆:网上沟通的不便性,材料的缺乏......
但是,这些对我来说,并不是一件“苦”的事,只是一种全新的工作体验。尝试新事物,对我来说是一件不错的事情。
同事确诊,真是一个分水岭,能明显看出,大家的态度完全变了。
之前虽然有确诊病例,但都是境外输入,或者不在身边,这一次是真真切切发生在我身边。
偶尔上街,看到的都是包的严严实实的人,还有人随身携带酒精。跟上次相比,大家都更谨慎了。
04 外派柬埔寨 妻子二度随任
我是土生土长的郑州人。一路没什么大波浪,顺风顺水就进了中国银行工作。
几年后,和同为银行职员的妻子结婚了。人生大事尘埃落定。
后来,我又收到公司的通知,调任我去北京总部工作。对我来说,这确实是个发展的大好机会。
只是,我有点愁了。妻子在郑州工作,我去了北京,岂不是要两地分居?虽说异地夫妻不在少数,可于感情的长期发展来说,还是不利。
回家后跟妻子一说,她思考过后,竟然决定跟随我去北京发展。
那一刻,感动跟喜悦包围了我。妻子的陪伴,让我觉得有人坚定地支持我,跟随我。
后来,一次偶然的机会,我看到公司有申请外派的名额。思考过后,我又萌生了去柬埔寨工作的想法。
不是不破楼兰终不还的孤注一掷,我只是想去磨炼一下,想利用自己能够摸到的机会,走走更多的地方,看看更大的世界。
把这个想法跟妻子一提,不出意外,妻子尊重并支持了我的选择。
尽管前路是未知,但我并不胆怯。因为有人陪伴,所以无畏阻碍。
我形容妻子是家里的“中坚力量”。尤其是这次疫情,她付出了很多。
妻子工作压力也很大,他们银行正在筹备开业,每天忙上忙下,从具体策划落实到细节,也不是易事。
儿子学校停课,他成了“失学儿童”,同时也苦了妻子。她白天上班,晚上回家还要陪孩子上网课、辅导儿子做作业。
那段时间真是“鸡飞狗跳”。
每天下班回家,摆在眼前的都是这么一幅画面:妻子坐在桌子前面,辅导儿子功课。
儿子这会才六岁半,又是个小男孩,正是好动的时候,怎么能静得下心来做作业。
小孩子不明白妻子的苦心,常常在辅导的时候大哭大闹,妻子又得温言解释。安抚好之后,又继续辅导。
每天晚上都是哭声读书声。
妻子承担着很大的压力,我都清楚。孩子的教育问题、回国探亲遥遥无期、疫情问题,都像石头一样压在背上。
但每个人都在负重前行,生活就是不断跟压力和解的旅途。
在这段时间,我偶尔会跟妻子一起散散步,聊聊天,好好沟通心里埋藏的问题。我们慢慢也发现,直面压力,没有那么难。
(受访人供图)
除了儿子晚上的读书声,每天早上,也有一个声音叫醒我。
那是父亲的声音。
每天早上五点,我和妻子还在睡梦中,就能听到厨房里传来的声响。
有碗轻轻地放进水池中发出的碰撞,也有铲子划过锅的声音,和盘子放在餐桌上的清脆声音,以及,父亲轻手轻脚的走路声。
厨房的声音像一个个悦耳音符,轻柔地将他叫醒。起床后,一家人坐在餐桌上,吃着父亲做的五花八门的家乡小吃,这是每天的幸福源泉。
从早上父亲的声音,到晚上妻子和儿子的声音,这是生活的交响乐。
作为一名中企驻柬工作人员,2020年,我见证了太多。
从柬埔寨声援中国,再到中国援助柬埔寨抗疫;从中国商会号召捐款,再到银行收到抗疫物资。
从我在柬埔寨参与抗疫,再到紧急奔赴国内坚守岗位的弟媳,无论是小人物,还是大企业,没有置身事外,都在积极参与。
我们都是一个平凡的人,没有动魄惊心的故事,只是默默地在自己的工作岗位上坚守着,贡献着。
2020年,对于我来说,是温馨而又值得铭记的一年。
并不是以往的日子不够温馨,而是因为2020年,对我来说,并不是一场灾难。
它更像是重复生活中,一条偶然拉开的裂缝,让我在琐碎中,停顿下来审视自己,而后窥见,裂缝的背后是光。而带来光的,是家人给予的沉淀的爱。
司正强,中国银行金边分行员工,柬埔寨中国商会秘书处工作人员。
《疫见新生》专题 总策划:Miles·T 执行策划:胡思云 撰文: Miles·T、胡思云、余鹭、吴平、吴嘉玲 设计:温惠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