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版《柬埔寨王国投资法》(以下简称“新投资法”)生效了,几篇详细解读的新闻热度都挺高,就知道还是有不少人在默默观望柬埔寨市场。
而从洪森总理前阵子那句“如果我们不全面开放,国家经济比疫情带来的困难更加不堪设想”也可以知道,柬埔寨的全面开放已经势在必行,这也为想投资的人打下了一剂强心针。
另外,柬埔寨还有一个绝对的优势,截止10月24日,柬埔寨接种新冠疫苗人数占全国总人口的85.40%,疫苗接种率全球第六,在东南亚地区中仅次于新加坡,这也为柬埔寨的全面开放打好了坚实的基础。要知道,后疫情时代,高疫苗接种率一定会成为国际市场的一张绝对优势牌。
新投资法和全面开放的双管齐下,可以预见,明年赴柬投资的中国企业,必将迎来一波新的增长。毕竟即使2.20事件后,即使柬埔寨疫情爆发,各种禁令层出不穷,但根据驻柬埔寨王国大使馆经济商务处发布的《2021年上半年柬埔寨宏观经济形势及全年经济预测》,中国作为柬外资最大来源国,对柬投资依然实现了46%的大幅增长。
关于新投资法提供的投资优惠,通过《详细解读新版柬埔寨王国投资法:旨在营造更好投资环境》这篇文章即可大概了解。但若是只看到该法中提供的“豁免所得税”,只看到“所得税退还”,只看到一系列的鼓励措施和优惠待遇,那么,就很有可能脑子一热做出冲动的投资决定。
本文将在第一部分分析中国企业投资柬埔寨的法律风险,给打算赴柬投资的企业泼点冷水。在第二部分提供中国企业投资柬埔寨的法律对策,为依然打算前往柬埔寨的中国企业投资保驾护航。
倒亏百万、牢狱之灾,
不懂柬埔寨投资法律风险有多危险?
在柬埔寨投资,一个不小心,就可能血本无归甚至倾家荡产,更有甚者身陷囹圄不得自由,这些新闻在各大平台、公众号没少看到。那究竟在柬埔寨具体会面临那些风险呢?
第一,法律体系不健全,市场环境日新月异
柬埔寨过去长期处于战乱,市场秩序混乱,关于投资、贸易的法律缺乏尤为明显。1993年,柬埔寨王国政府正式成立,亟需一部既适用于外国投资者又适用于本国投资者的投资法典,《柬埔寨王国投资法》应运而生。
所以柬埔寨没有专门适用于外商的投资法,可以想见,这部法律有很多不足之处。
2003年,柬埔寨对投资领域大刀阔斧改革,可虽然对所有法律文件进行了全方位的梳理、修改、废止,同时制定了大量的法律法规,但在外国投资法律体系上,仍然不够完善。
毕竟,无论是日新月异的互联网,还是快速发展的房地产、旅游业和制造业,都使得柬埔寨的法律体系只能不断去适应飞速更迭的生产工具和生产关系。新投资法便是最新的成果,这无疑是一个巨大的进步,但还有进步的空间。
第二,执法不严,腐败严重
法律在不断完善,但在执行的过程中,执法不严问题却屡禁不止,这给外国投资者带来了相当多难题。
同时,由于很多规定缺乏具体实施细则,执法者执行法律时,自由裁量权过大,也会造成法律的随意性。
而最为中国投资者诟病的,无疑是处于转型期的发展中国家所面临的政府腐败问题。这从柬埔寨的小费文化也可窥一斑。在柬埔寨,许多时候用钱开道就可以扫清绝大多数障碍。
第三,缺乏了解,盲目投资
很多中国企业到柬埔寨投资,几乎对柬埔寨的国情、投资环境都不了解,可以说他们的投资带有一定的盲目性。
造成这样的情形的原因,主要是中国与柬埔寨在意识形态、经济形势、价值观、生活方式等方面的巨大差异。
很多中国投资者对柬埔寨国内的法律、法规、政策都不是很了解,没有准确把握柬埔寨的外国投资法,没有利用好柬埔寨为外资设立的优惠条件,同时中国企业在进行管理经营的时候,缺乏法律风险的防范意识,最后使自身的利益受损。
如何最大程度规避柬埔寨法律风险? “华佗三兄弟”献锦囊妙计
有个故事,说魏文王问名医扁鹊:你们家兄弟三人,谁的医术最好?扁鹊说:大哥最好,二哥次之,我最差,为什么呢?扁鹊说,他大哥能够在病情发作前就铲除病因,二哥在病情刚刚发作的时候就能治愈,而他则是治病于严重之时。
同理,中国企业赴柬投资,也需要建立健全企业内部的法律风险防范体系,将企业面临的风险降到最低。
具体而言,就是建立事前、事中、事后的法律风险防范体系。
一,事前防范:最好的保护是预防
中国企业到柬埔寨投资,风险防范意识是企业进行投资的前提。
投资之前,首先要准确把握柬埔察关于外国投资的相关法律和政策,对柬埔寨外国投资法中的投资准入问题、投资保障问题、投资优惠问题、外汇问题、税收问题、投资争端解决等问题有全面透彻的了解。
在实务操作方面来说,中国企业在进入柬埔寨投资之前,应主动与中国驻柬埔寨的经商机构取得联系,从正规渠道获取投资信息,并进一步对柬埔寨的国情和市场环境做调研,在做出投资决策之前对投资风险有全面准确的了解和把握,防止错误决策。
最为重要的是,中国企业到柬投资,除了要运用好柬埔寨的外国投资法,善于利用柬对外国投资者的优惠条件之外,更要遵守其法律约束,不能刻意规避法律甚至违反法律。
同时,中国企业可以参加中国的海外投资保险,保障到柬埔寨的投资。
二,事中防范:遵法守法,谨慎小心
首先,投资项目的合同等法律文书要规范操作,要遵守柬埔寨的相关法律法规,对于合同的条款,如质量、数量,运输、支付、争议等条款要仔细审查,审慎协商。避免出现合同的漏洞,除此之外,还要严格遵守合同的约定,在产品质量环节、运输环节,交货环节等要谨慎,以免被钻空子,造成企业经济上的损失。
合同是投资项目的核心,中国企业应当聘请熟悉東埔寨外国投资法律制度的专业律师来作为企业的法律顾问,以此来减少企业的法律风险。
其次,中国企业在进行项目投资的时候要严格遵守柬埔寨的法律法规,学会保护自己,切勿轻信他人,在经过反复论证拿到政府的批文或者执照后再进行投资。
在以 BOT 方式(建设—经营—移交)投资基础设施和交通运输领域时,由于柬埔寨庞大的工会组织和众多的工人力量,工会受国内法的保护并且得到西方发达国家和柬埔寨有关非政府组织的支持,活动较为活跃,经常组织罢工、游行、示威等活动,给企业造成直接或间接的损失。同时在处理劳资纠纷的过程中,往往重劳工而轻资方。
针对这个问题,企业应当建立现代企业制度,遵守法律规定,维护劳工的合法权益,以免出现罢工给企业造成损失。
在土地方面,柬埔寨法律明确规定土地严禁外国自然人和法人拥有柬埔寨的土地。因此,中国到柬埔寨投资的时候应遵守这一法律规定,不要违背法律,钻法律的空子,靠走关系来取得批文或执照,一旦政府追查下来,投资者会落得人财两空的下场。
三,事后防范:面对投资纠纷别逃避
在柬投资,没碰到几个投资纠纷都不好意思说自己没有来过。但发生投资纠纷,企业一定要积极应对,不能消极处理,尽量把损失降到最低。发生投资纠纷时,要通过法律手段来保护自身的合法权益。
中国企业到柬埔寨进行投资发生投资纠纷,可以采用国际法和国内法双重保护途径。国际法保护包括国际条约、中柬双边投资保护协定、中国--东盟投资协定等。
发生纠纷时,协商是第一步,当协商不成时要用法律手段,可以把纠纷诉诸柬埔寨的法院或者利用 ICSID(国际投资争端解决中心)来解决纠纷。同时,对于大的投资项目,例如 BOT 目而言,利用 ICSID 是最有效方式。
无论采取哪种方式,中国企业都可视情况而定,采取对自己最有利的纠纷解决方式,保护自身的最大利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