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图片阅读全文
第12回:外国友人对我的影响(2)
B荷兰人:
我要说的第二位外国人,是荷兰人。他是我的亲戚——我的小姨夫。我的外婆带着两个小姨和舅舅逃到了荷兰,在那里安家落户。我的小姨嫁给了一位当地人。
有一段时间,这位荷兰姨夫每年都会来柬埔寨看望我们,外婆也常常会跟着一起回来。小姨夫,满头金发,高高的鼻梁,蓝色的眼睛,皮肤白里透红,柬埔寨的烈日并不能把他晒黑,而是把他晒红。他人非常和气,从来不发脾气,对待老人和孩子都非常照顾和礼让,他说起英文来很好听。
那时,我还是一个孩子,11-12岁左右。这个姨夫对我尤其偏爱,每次他到柬埔寨来,都会到我们家来找我, 带着我出去玩。那时我还不太会说英语,但即使不说话,每次跟他出去都很开心。
也许是因为在那个时候,我不爱说话,也不和小朋友们打闹,是一个文静的小姑娘,他带着我们一群柬埔寨孩子出去玩时,总是把我放在他眼前,为此,我那时觉得很骄傲,在街坊邻里面前,我觉得自己很有面子。
小姨夫——这个荷兰人,他留给我的印象是慈祥、善良,通情达理,善解人意。他出生在一个富裕的国家,生长在一个幸福的家庭,他的家里有许多资产,但是,
他从来没有看不起我们,也不会因为自己有钱而欺辱别人,在他面前能感觉到安全和友善。
在我小小的年纪里,就曾经幻想,以后有一天,等我长大了,也要出去嫁给这样的外国人。
现在想起来,他是第一个让我开始对欧洲人产生好感的男人,在我朦胧的年龄,留下了深刻的记忆。时至今日,我对欧洲人、美洲人的好感,也许都是来自于这我的这位小姨夫。
后来,我的外婆去世了,他们也应该年纪很大了,就不怎么回来柬埔寨了,但是我还是经常与他们通信交流。我喜欢这位荷兰小姨夫,也喜欢荷兰这个民族,。
他给我的童年带来了快乐,他让我开始知道欧洲。
C马来西亚人:
第三位我想给你们说的外国人,是一位马来西亚人,他是佛堂里的一位点传师,这个佛堂是弘扬弥勒佛的。虽然点传师的信仰主体是来自中国大陆大乘佛教的弥勒佛,但是他的师父是从台湾省传教而来,他是一位马来西亚籍的台湾人。
我一开始不知道什么是弥勒佛教,在我初中没毕业时,姐姐带我来过。当我听了几次课之后,就开始喜欢上了这个佛堂,它教小孩子学习华语,教育孩子们在一起 要和气、快乐、容忍、互相帮助。我非常喜欢这样的学堂,每个周末,我都会到这个学堂里来上课。
这位点传师对我也非常好,他看到我不愿意说话,性格腼腆,帮助我从学习华语开始。很快地,我就学会了基本的语言沟通和如何待人接物。每次当他给我们讲弥勒佛 做事和处事的道理时,总能激发我的灵魂感悟,我真的从心里愿意接受这个佛的指引。
在这期间,我经常把身边好朋友带到佛堂里,一起接受佛的点化,介绍更多的佛弟子走进佛堂。
在我16、17岁的时候,我已经深深地被弥勒佛教所影响,我真地愿意为大众去传教,让世界充满和平、幸福、快乐、礼貌,建立起一个没有战争、没有欺辱、没有仇恨的世界。
每当他教导我们的时候,我都被他深深的带入到他所描述的那个世界,一个充满关爱、友好、和平的世界。他教育我们说,柬埔寨是一个非常小的国家,你们就像是一个水井里的青蛙,看到的天仅仅是一个井口那么大,其实世界的天很大很大,你们应该到世界各地去走一走,看一看,世界上的大众,我们的佛教徒们,都在为一个理想的、美好的、和平的社会做着努力,那个世界是无比幸福的。
每次听到这里,我都会非常激动,希望我就是那个为世界争取和平的使者。
有一段时间,我甚至产生了削发为尼的想法,去当一个尼姑,去当一名忠实的信徒,为此,我还和妈妈大闹了一场。
这个点传师对我的影响很大,他虽然是一个马来西亚人,但是却用一辈子的时间,忠实的信仰一个真理,完成一件事情,终生为传递中华弥勒佛而努力。在他的熏陶下,有无数的孩子走上人生的正轨。在我的身边 有许多做导游生意的朋友,只要是曾经在弥勒佛学堂里上过课的人,在工作和接待客人中,都会用平和的心 待人处事,不会为了一点点钱和客人争吵。
虽然我在弥勒佛学堂里学习了3年,但是对弥勒佛教的历史了解的不多。只知道,弥勒佛,也叫未来之佛,能带给人们福气、祥和之气,是祈盼美好明天的佛。弥勒佛是华人普遍信奉的佛,在信徒心目中,地位非常崇高。大、小佛教,藏密宗教也极度崇拜弥勒。
中国台湾人对弥勒佛的崇拜是任何华人世界都不可比的,在台湾省到处都可以看到弥勒佛的学院和巨大的雕塑。也是台湾人将弥勒佛的宗派发扬光大,传播至全世界各个华人的角落。柬埔寨的弥勒佛也是来自于台湾省。
我听说,世界上最大的木雕弥勒佛是在中国北京的雍和宫里,世界上最大的石雕弥勒佛是在四川乐山岷江东岸 凌云山的断崖上,世界上最大的铜制弥勒佛像在西藏的札什伦布 寺中,世上最大的金弥勒佛是在缅甸仰光的金字塔中。这些,我都没有去看过,这也是我下一步旅行的计划,希望能有机会一一地前去拜祭。
D美国人-1:
第四位想说的外国人,是位美国人。这是我第一次接触到的一个与我们家无关的陌生的外国人。
他是美国在柬埔寨的一个援助贫困儿童的社会非盈利机构组织成员。这个组织的总部在金边,暹粒只是一个分部,而且这位美国人是这个组织里的最高官员。那是,越南军队刚刚撤出柬埔寨,美国、欧洲人刚进来的时候。欧洲人和美洲人,都身材高大、大多都是白皮肤、奇怪的头发和眼睛,都让柬埔寨人觉得新奇。
我那时才18岁,经常帮着爸爸和哥哥打理自由市场的商铺和一家修理手表的小店。第一次遇到他,是他来到我家的铺面来修理手表,他50多岁,特别高, 差不多有两米,看起来挺胖的,应该有100公斤以上,面容慈祥,语气温和。我用生硬的英语接待他,废了好大的劲儿,我才弄明白他的手表出了什么问题。当我们沟通成功时,两个人都开怀大笑,周边商铺的姑娘们都用羡慕的眼神看着我。
从他开始,我开始觉得认识外国人是一件非常光彩的事,周边的人也会对我送来一种敬畏和佩服的眼神,甚至还会有些嫉妒。
第二次,他来取他的手表,他温和地看着我这个小姑娘。我正忙着自己手里的活计,看到他来了,心里非常高兴,急忙给他找他的手表,他并没有打扰我,而是先去 别的商铺 去逛逛。
我把他的手表放在一个包装盒里,这时,他回来了,我惊奇地发现,他手里拿着一束鲜花,是一束百合花,并表示是花送给我的。我的脸一下子红了,不知道如何是好,这是我第一次收到一个男人送的鲜花。当然,当时我并不理解男人送女孩子鲜花的正真含义,我甚至想,为什么不是玫瑰花,而是百合花,白色的花,在柬埔寨一般都是用于祭奠死者的。
这以后,他经常光顾我的小店,找我聊天,请我出去喝冰水或吃西餐,我对他并没有其他想法,好像他也没有 想对我怎么样的想法。我们一起出去,他那么大岁数,我这么年轻,就像一个爷爷和小孙女,他对我也非常爱护和照顾,我喜欢这样的感觉,也喜欢周边人看我们时嫉妒Ji 2的眼神。
在和他的交往中,我学会了很多美丽的英语词汇,了解了什么是非盈利社会组织,了解了这些组织本质的社会责任,我甚至将他们的组织 天真的认为和我的弥勒佛堂一样,现在想起来觉得有些可笑,我当时还带着他去我们的佛堂听教。
后来,大约一年左右以后,可能是因为他的工作太忙,他不再光顾我家的小店,有时候也会打来电话问候一下。再后来,他告诉我,他已经和金边的一位柬埔寨姑娘结婚了。
和这位大个子美国人的交往算起来差不多有两年,我从他身上第一次看到了友好而礼貌的“外国人”,看到了真正为了帮助柬埔寨而生活在这里的外国人,他们没有给我们带来损害,反而带来了新的文明和新的文化。我也是从那个时候起 学会了喝咖啡,并渐渐喜欢上了这种黑色的、带着苦味的饮料”。
作者:杨建平,中国人,1955年生,工商管理硕士,是国土部城市土地经济研究员,现担任北京中关村不动产商会名誉会长,北京中海联行投资顾问公司董事长,共发国际(柬埔寨)投资集团总顾问。
敬请期待《走出暹粒的柬埔寨女人》
第13回:外国友人对我的影响(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