闻名世界的中英街,原本有一个很诗意田园的名字——“鹭鸶径”,它位于深圳市盐田区沙头角,由梧桐山流向大鹏湾的小河河床淤积而成。鹭鸶是一种水鸟,擅长捕鱼,初闻“鹭鸶径”,给人一种悠然、恬淡的渔家小路之印象。后来,一纸不平等的条约,让“鹭鸶径”消失在历史的长河中,取而代之的“中英街”之名,给这条小路蒙上了一层特殊的、不甚体面的含义,而它也正是闻名于此。 一街之兴衰,关乎国势;百年之荣辱,窥于此一巷。这条长仅250米,宽约4米的小街,承载着中华民族近代史上的百年荣辱兴衰。它记录了旧中国“落后就要挨打”的民族屈辱,见证了新中国“改革开放是强国之路”的恢宏征程。 到过这里的人都说,这里是“一国两制”、中国近现代发展史沧桑巨变的缩影,记录着改革开放和我国走向繁荣富强的历史风云变迁。而对于世代居住在这里的人来说,这条时而冷清、时而热闹的小街,是家之所在,牵绊着最朴实的情怀,一丝一毫的变化都是家兴旺、国运昌的体现。 香港回归祖国25周年,中英街也在这25年的岁月中完成了脱胎换骨的蜕变。25年相当于一个人生命长度的四分之一,于历史长河中,却是弹指间。这25年有成长也有喜悦,有不足也有遗憾, 脚下的街路虽不平整,但属于我们自己的每一寸疆土都要由我们自己来守护。 岁月不居,时节如流。如今走进历经百年浮沉的中英街,蜿蜒的石板路,婆娑的大榕树,参差的小骑楼,静静地注视着发生在这条街上的历史巨变。 上世纪30年代,深圳当地乡民开始在干涸的小河床上摆地摊、做生意,在河床两边搭建房屋,那就是如今中英街的雏形。1951年2月,沙头角被列为边防禁区,人口大量流失。自1952开始,中英街由港英政府边防警察和广东省边防部队分别管理,形成了“一街分治”的格局,这样的局面一直延续到1997年7月1日香港回归祖国。1978年7月,刚刚主政广东的习仲勋同志来到沙头角调研,了解情况后他说:“一条小街,两个世界,他们那边很繁荣,我们这边很荒凉,怎么体现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呢?一定要想办法把沙头角发展起来”。后来的事实证明此言不虚,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改革开放的春风吹到沙头角,中英街以物美价廉的商品,吸引了来自全国各地的游客,一时间小街店铺林立,游客摩肩接踵,成为闻名遐迩的“购物天堂”。 香港回归的25年来,随着内地经济的飞速发展和香港自由行的开通,中英街商贸业在经历了十余年的高歌猛进后归于平淡,然而却不甘于平淡,几年后又一次实现转型升级,从历史文化名街到融入大湾区发展建设, 提出了“旅游、观光、购物和爱国主义教育”新的发展定位。如今,见证百年沧桑的中英街再度迎来历史性机遇。《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提出,要充分认识和利用“一国两制”制度优势,不断深化粤港澳互利合作,将沙头角打造成深港国际旅游消费合作区。通过深化深港合作,促进中英街向高端化、国际化转型,增强对国际国内游客吸引力,真正打造国际旅游消费中心。未来梅沙口岸建设开通后,将进一步为中英街在粤港澳大湾区建设中的发展助力。 中英街历经百年风雨,命途多舛,在香港回归祖国后重放生机异彩,在国家政策的大力扶持下,抓住机遇,从一个个新的历史起点上逆流而上。在香港回归的25年里,不断破旧立新,宛如新生般重展芳华,以一条街为缩影向世界展示着如今国富民强的中国和活力四射的中国香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