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图片来自网络)
记者:小米
在柬埔寨,一提起某些“特殊园区”,外界往往想到的一个字就是——骗。这些地方聚集着形形色色的电信诈骗团伙,电话、短信、社交软件层出不穷,几乎成了防骗教材的“实战课堂”。
然而极具讽刺意味的是,这些自诩“骗术高手”的园区人员,近日却上演了一出“骗子反被骗”的荒诞剧。
“老友”一开口,五千轻松“赚”走
近日,某园区负责招聘的小杨(化名)吐槽:“没想到我们也被骗了5000元人民币!”
小杨在园区工作多年,对各类诈骗套路如数家珍。然而正是这样一位“专业人士”,却栽在一位“老朋友”手里。



这位朋友曾在缅甸妙瓦底园区从事电诈,回国后忽然联系小杨,声称想“带几个人来柬埔寨重操旧业”。小杨见对方态度积极,便垫付近5000元人民币,负责机票、吃饭和住宿。
然而,到了登机那天,这位朋友却彻底“消失”。微信头像依旧挂着笑容,电话却再无人接听。小杨愣了半天,最后只说出一句:“原来骗子也会骗骗子啊!”
骗子“收割”骗子,内卷新高度
消息一出,园区内部一片哄笑。有人打趣说:“园区的人被骗,就像黑客被钓鱼网站骗走密码。”
也有人半开玩笑地总结:“这不叫被骗,这叫交学费,说明还没练到家。”一时间,“骗子被骗”的荒诞场景,让这个本该严肃的非法行当呈现出一种荒诞的幽默感。

(图片来自网络)
最强“防火墙”,败给了信任
抛开表面笑谈,事件揭示了诈骗生态中的一个关键弱点:在诈骗链条中,最容易被攻破的往往不是技术,而是信任。
对陌生号码,人们会提高警惕,但一旦换成熟人、老乡或所谓的“老朋友”,戒心就会瞬间下降。骗子正是利用这种心理弱点,编造“需要周转”或“马上来柬”的理由,从而轻易套走资金。
小杨的5000元损失虽不算大,却让园区人体验到“被套路”的滋味。有人感慨:“我们天天提醒别人提防被骗,结果自己才是最松懈的那个。”

(图片来自网络)
终极“回旋镖”,骗人终被骗
在外界看来,园区与骗局几乎划上等号,如今园区人却喊出“我们也被骗了”,无疑成为现实版的黑色幽默。
有网友调侃:“骗来骗去,最后骗到自己人,园区终于实现了内部循环。”还有人评论:“这说明骗子最怕的不是警察,而是同行。”
5000元的损失,对园区来说或许只是一个小插曲,但却让人忍俊不禁。在这出荒诞剧中,每个人都既是演员,也是观众,共同演绎着一出现实版的“骗中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