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55 98 375 667 www_58cam info@58cam.com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快捷登录

开启左侧

知名律师取4万被银行盘问报警!“我的钱”谁做主? [复制链接]

微信扫一扫 分享朋友圈

今儿个热讯 发表于 3 小时前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 来自柬埔寨

近年来

打击电信网络诈骗工作持续强化

有力维护了人民群众

财产安全和合法权益

但是,“误伤”事件也时有发生

 

近日,一律师反映在银行取款4万元被柜员盘问并报警,引发广泛关注,相关话题登上热搜。

 

 

11月3日,山东东营的周,出差期间前往银行取4万元现金,被柜员要求报备用途,甚至查询过往流水。

 

周筱赟将这段经历发在个人公众号上,文中提到,柜员连续追问自己:“取现用途是什么?”“具体是买什么?”“上个月的某月某日,有个叫某某某的人给你转了若干元,这笔钱是什么?”

 

周筱赟告知对方“低于5万元,根据央行的规定,自己没有义务说明用途”,对方却回复“我们这里规定,取现1万元以上就要说明用途,否则无法取现”。

在周筱赟拒绝透露更多私人信息后,银行报警。半小时后,银行方面又称无法联系到警方,并突然转变态度表示可以办理取款业务。面对这一系列波折,周最终放弃取款。

对此,周筱赟认为,银行严重侵犯其隐私权。“银行先默认每个储户都是犯罪嫌疑人,然后要求每个储户自证清白。其实,根据刑法的基本法理,即使是犯罪嫌疑人都没有自证清白的义务,而是公诉机关举证证明其犯罪。”

据华商报大风新闻报道,建行东营分行回应称,柜台1万元以上要核实取款用途,是东营市反诈中心要求。但记者联系到东营市反诈中心,工作人员表示,取款是否询问资金用途,和他们无关,“这是银行自己的问题。

据周律师讲述,事发之后,银行工作人员给他发来信息表示歉意。
另据央视新闻11月11日报道,自己理解并支持反诈工作的初衷,但各级基层的银行不能对反诈层层加码
 
有网友分享个人经历表示,层层加码的现象确实很严重,但也有网友认为,银行一线工作人员只是按规执行,真正的优化需从制度建设入手。
 
 
 
的遭遇并非独立个案。
此前报道,江西一些城市的部分运营商营业厅对外地用户办理手机卡,要求提供无犯罪记录证明、工作证明、社保证明,甚至还要审核房产证等。曾被运营商以“涉诈风险”停机。由于该手机号归属地为长沙,当地营业厅告知,办理复通需本人携带无犯罪证明前往长沙。杨医生尝试在中国移动APP上为丈夫申诉,并留了自己的手机号。不料,1小时内,她的手机也被停机。夫妇双双陷入长达20多天的手机号无法正常使用状态,不仅严重影响了医务工作的正常开展,更给他们的日常生活带来诸多不便。
 
专家提醒:反诈需平衡多方关系
 
中国政法大学副教授朱巍表示,不能以反诈为由头,对用户的隐私权包括个人财产信息等进行进行检测和监控,可能会侵害用户的基本权利。
专家指出,反诈需要平衡多方关系。一方面,银行柜员和运营商客服作为反诈第一线,其警觉性保护了无数群众;另一方面,执行过程中出现的“层层加码”现象值得警惕公共安全和公民或者用户个人权益之间的平衡要把握两个法律原则,一是法律的明确性,二是法律的合理性,即不能给用户带来极大的负担,否则会带来反噬效应
 
对此,央视新闻评论称——
 
反诈的网,应当精准撒向犯罪分子,而不应轻易困住普通老百姓反诈工作需要社会各界的理解和支持,同时也需要相关部门完善制度设计,既要保持反诈力度,也要通过更精准的模型、更畅通的救济渠道,在风险防控与公民权益保护之间找到平衡点,让反诈工作既有力又精准。
来源:央视新闻

 

精彩评论2

九老板 发表于 2 小时前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 来自美国
原来是这样来自: iPhone客户端
Fxm1030 发表于 1 小时前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 来自柬埔寨
为啥要存银行呢来自: iPhone客户端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找资讯,找工作,找房子,就上柬单网!注册账号 本站账号登陆 QQ账号登陆 微信账号登陆